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天津广场文化活动红火 解析背后的城市性格

 

  如今,天津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广场、公园、绿地多了,广大市民纷纷走出家门投入到红红火火的广场文化活动之中。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这些广场文化活动不仅热闹,而且水平很高,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堪称天津城市生活的一道独特风景。本刊特邀三位专家解读这种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参与性强化发展了本土艺术
  靳学东:目前天津出现的群众艺术热,我认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天津历来为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城市。既有本土的文化艺术形式,如曲艺、戏曲等,也有西方文化的影响。早在一百年前,西方的艺术如管弦乐、口琴、合唱等,率先走进津城,影响也培养了一批人。有意思的是, 西方艺术最先在天津生“根”的,是合唱与口琴。 为什么这样?这又跟中国人认为艺术应以“乐”为主的理念有关。可以说,中国本土的艺术,一直以来都有很强的参与性,任何形式的艺术,演员与观众都是互动的,共融共乐,这与西方艺术形式不一样。西方的演员就是演员,高高在上;观众就是观众,尤其是听古典音乐时,必须带着虔诚的心,服装要体面庄重,反应要有节制。所以,当西方艺术传入中国后,我们既吸纳了他们的艺术,同时又将他们的艺术与我们的情趣相结合。
  另外,天津群众艺术水平很高,因此就形成了专业与业余水平差距不大的独有特色。天津业余演艺圈人才济济,且多才多艺,走出过许多“大腕”,李光羲、楼乾贵、关牧村、刘维维、高曼华、刘欢等。就连曲艺演员,也都能拉会唱,最典型的比如冯巩,虽然是相声演员,但又会很多种民乐乐器。天津现在出现的这种群众自发的文艺热,不是偶然的,因为津城有非常丰厚的艺术土壤。
  城市发展为百姓创造了平台
  李治邦:我认为这些年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与普及,是前所未有的。出现群众文化的大繁荣、大普及,首要的原因是,城市的发展、环境的美化,为老百姓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活动平台。比如,风景如画的海河两岸、典雅浪漫的津湾广场以及大大小小公园的免费开放,让人们有了一个想去、爱去、能去的活动场所。没有这个前提,天津的群众文化活动,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广泛。据我们调查,现在天津有大大小小的社区艺术团一千多个,全都是自发组织,自己投资,自娱自乐。再有一点,是群众文化与文明素质的提高,使得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是高雅的有趣的,同时又是健康的文明的。人们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就导致了群众自发艺术活动的广泛传播。
  最后我要说的是,政府文化职能部门的引导也很重要。就说我们群艺馆吧,每年都要进行各种群众艺术活动大赛,这是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可以说不仅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激发了每一位参与者的积极性。
  经济发展脉络引领了群众文化
  张春生:所谓群众文化也叫广场文化,就是群众自发形成、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津城近年来之所以群众文化活动越来越活跃、普及,我认为跟城市的历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历史上天津民间各地的皇会、花会、高跷会、法鼓等很多,每逢年节假日时,便会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活动,而且规模与内容也非常可观。于是,在这些活动中,天津人逐渐形成了独有的个性——开朗。
  另外,从天津经济发展的足迹看,其脉络是从集市到街市最后到商埠,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本身,也附带着一定的文化内涵,而且带有很强的凝聚性与参与性,也就是说商业活动的同时,就包含着文化。比如,时至今日农村集市,仍有唱戏的或表演的。可想而知,当时遍布津城的大小集市以及后来的街市商贸活动,一直与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相连。
  第三点,我认为是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为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中老年人相对多了,他们有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一来可以充实生活,二来可以结交朋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到广场群众文化活动中来。

                                         2011.11.17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