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海津讲坛系列讲座第140讲开讲
天津戏曲、曲艺系列讲座

   
  更多图片>>  
 

  2011年11月12日(周六)上午9时, 由天津图书馆举办的海津讲坛系列讲座第一百四十讲在天津图书馆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特别邀请著名西河大鼓演员王田霞主讲。
  王田霞,女,西河大鼓演员,1930年生人。她出身西河大鼓世家,自幼随父亲王德臣学艺,11岁开始为父亲伴奏,17岁正式登台,此后辗转北京、天津、齐齐哈尔、营口、张家口各地演出,在观众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她和艳桂荣、孙雅君(北京)并称西河大鼓的“三匹马”,她们都生于1930年,岁在庚午,解放后参加天津市河西区书曲队,1962年第一届“津门曲荟”,她表演了《薛家将》的片段《薛刚反唐》。
  王田霞常演的曲目有大书《杨家将》、《薛家将》、《呼家将》、《前后七国》、《战国春秋》等等,上演过的新书目有《战斗青春》、《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七七事变》、《风雷》等,她的伴奏早年为王田顺(王田霞的弟弟),后期为程祥柱。她脱离舞台时间较长,录音很少,在2001年于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一批节目,由罗学发、何志远(三弦)、张玉恒(四胡)为其伴奏,有《赵五娘寻夫》、《打黄狼》、《韩湘子度林英》、《小两口争灯》、《小两口斗嘴》、《朋友论》、《不孝子》、《包公夸桑》、《小两口走亲戚》和《杨家将》的片段《夸将赋》等。
  本次讲座王老师从自己11岁进入艺术界讲起,年幼登台时王老师就显露出强悍的唱功和非凡的舞台感染力,每次演出台下都频频叫好,如此的年龄就有这样出色的表现,连她的父亲都另眼相看,其他的演员更是望尘莫及。
  文革期间,王老师被迫脱离舞台,直至1996年,在梅花大鼓演员花五宝的邀请下,王田霞二度出山,参加了天津市老年艺术团,风采不减当年。
  王老师演唱的特点就是规矩、细致,虽然嗓音并不宽裕,但是她擅于亮巧藏拙,对于声带的运用恰到好处,逢“一七辙”的字眼,咬的都非常紧,以贯口、闪板、抢板、快板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独特的说唱风格。
  讲座最后,王老师播放了她古稀之年在电视台录制的一段《呼家将》,博得了在场读者阵阵热烈的掌声,看到读者们积极的回应,王老师也即兴说唱了几个经典小段,表演之时王老师精神矍铄,容光焕发,高昂的精气神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
  王老师已经到了耄耋之年,她对于西河大鼓这份真挚的感情和对于艺术追求的执着是需要我们当代年轻人学习的,希望西河大鼓的后辈们能够将这份文化继续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2011.11.13
                                      (新闻来源:天津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