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津门越韵—天津和越剧的故事》展览开幕

 

  为展示越剧在天津60多年的发展历程,扩大越剧在津的影响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由浙江省嵊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嵊州市越剧博物馆承办、天津戏剧博物馆文庙博物馆管理办公室协办的《津门越韵——天津和越剧的故事》展览于2011年11月5日至12月5日在天津鼓楼举行。该展览作为纪念越剧“南花北移”系列活动之一,分为相识、相知、相伴、相随等四大板块,共有历史图片百余张、历史文物22件,将向观众直观地展示越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及与天津的渊源。
  1950年春,上海联合女子越剧团第一次把浙江的越剧带到天津,从此,越剧在津门生根开花。 1953年5月,上海联合越剧团正式成为在天津演出的专业剧团,并受文化部委派,以“天津市越剧团”为名,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沿用此名。1956年1月,天津市越剧团被正式批准为国营剧团, 先后排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孟丽君》、《文成公主》、《云中落绣鞋》等精彩剧目, 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取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1960年,郭沫若先生在观看《文成公主》演出后,专门为天津市越剧团作诗,其中“十年一弹指,南花已北移”之句,将越剧比喻为江南剧坛一枝花,将越剧落户天津比喻为南花北移。因历史原因,天津市越剧团几经起落,但越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天津得到继续发展和传承。本次《津门越韵——天津和越剧的故事》展览,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将展示周总理与越剧演员合影、郭沫若先生题诗、演出剧照等罕见图片,展出上海联合女子越剧团使用过的红木中胡、20世纪50年代演出用的缠金藤质马鞭以及裘爱花、筱少卿、邢湘麟等越剧名家演出用的戏服等珍贵实物,介绍天津和越剧的不舍情缘,为越剧“南花北移”再续新的篇章。
  该展览举办期间观众可凭有效身份证件领票免费参观。

                                         2011.11.06
                                       (新闻来源: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