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人民日报:寻访津辛亥革命遗址 沧桑百年看津门——寻访天津辛亥革命活动遗址

 
 

  通过挖掘鲜见史料, 以新视角展现辛亥期间天津革命党人爱国、革命、 不断进步精神的《辛亥革命与天津中山路》史料集,于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由天津市河北区政协编辑出版。
  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原称河北大经路)地域,是清末直隶省政治、行政(直隶总督衙门等直隶省权力机构多设于此)和文化、教育中心和北洋新政的实验区、模范区。众多具有进步思想和革命意识的志士仁人,麇集于此。尤其是清末以中山路地域为中心的立宪请愿运动失败后,清王朝的反动本质和丑恶嘴脸昭然若揭。革命派、立宪派更加认清了形势,更加忧国忧民,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废除封建专制、实行宪政民主的时代洪流中。
  武昌起义爆发后,活跃在津的北方革命党人积极策应,愈挫愈勇,采取多种形式的武装斗争,不断打击丧权辱国、丧失民心的清政府和垂死挣扎的反动腐朽势力。
  辛亥革命期间,中山路地域成为天津革命运动的中心。北洋法政学堂、北洋女师范学堂、北洋陆军军医学堂、北洋高等女学堂、北洋巡警学堂等中山路附近的学堂涌现出大批革命者。他们参加了推翻清王朝的壮举,在血雨腥风中百折不挠。北洋法政学堂教师白雅雨还参与发起滦州起义,慷慨赴死。
  由于中山路地域(也包括天津意租界、奥租界)交通发达,社会资源丰富,一些革命党人或在此隐蔽、谋议,或伺机举事,寻求重创反动政府和刺杀反动官僚的时机。同盟会京津分会成员在意奥租界秘密活动;王钟声在奥租界被捕后凛然就义;薛成华在天津总站(今天津北站前身)刺杀张怀芝未果后英勇捐躯。
  1912年1月29日夜,革命党人发动了以攻打位于金钢桥头的直隶总督衙门为主要目标的天津起义。 这是贯彻孙中山先生关于“北方革命运动,固重于目前一切”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步骤。虽然天津起义悲壮地失败了,但他们激昂的革命热情,鼓舞了革命士气。他们的革命风范,至今仍被广为传颂。
  中华民国成立后,面对北洋军阀的残暴统治,在津革命党人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同盟会燕支部(旋改称国民党燕支部)总部即设在黄纬路。
  李大钊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就读期间,以校刊《言治》月刊为阵地,发表了很多掷地有声、思辨性强的政论文章。这为他后来成长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基。
  中山路地域留下了孙中山、黄兴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光辉足迹。为纪念伟大的辛亥革命、弘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河北公园于1929年改称中山公园,并在园内建有“中山林”。中山路地域内还陆续建成了觉民中学(纪念辛亥烈士林觉民)、中山中学、中山公学和河北省立工业学院中山堂。1946年,大经路改称中山路,后又建成中山北路。
  近年来,天津市河北区在中山公园相继建立了孙中山先生讲演纪念碑和孙中山先生铜像。天津市幸存的与辛亥革命有关的旧址,绝大多数分布在中山路地域。这都成为天津市河北区值得骄傲的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
  围绕辛亥革命与天津中山路这条主线编辑的《辛亥革命与天津中山路》一书,挖掘了一些尚不为人知的原始资料,并从日文原版著述中摘译了相关史料。书中对金钢桥头爆发的天津起义关键环节进行了考证,对部分辛亥革命志士的生平事迹进行了梳理,还分析了中山路、中山公园等纪念地的得名时间,不仅对河北区这一得天独厚人文资源优势进行了有机诠释,对推动天津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深入开展,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11.10.12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