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庙将重续琅琅读书声。天津文庙博物馆首开国学讲堂,“崇化大讲堂”将在“十一”开讲,向公众讲授国学知识。这标志着具有悠久历史的天津文庙,将恢复已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庙学合一”的传统教育功能。届时,市民将有机会在文庙修习国学课,做一回“书生”。
明伦堂“沿袭”传统教学
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历史上,文庙和教育始终紧密相连,天津文庙最初虽以祭拜孔圣而兴起,但明代初期就有了孔庙和学庙合一的特征,是天津最早的官学,“因庙设学”、“庙学合一”,这里也是一个教育场所。长期以来,文庙一直是被作为文物和旅游景观存在的,此举将激活天津文庙近600年来“前庙后学”的国学教育功能,超越其普通景点的意义。
即将作为文庙“前庙后学”的国学课堂——明伦堂被辟为国学馆,可容纳近百人,室内红顶青砖地,放置古朴典雅的书桌坐椅,俨然一个明清风貌的文人讲堂。
课程设置“说古论史”系列
首期国学知识讲座时间从9月28日至10月3日,期间每天下午2:00准时在天津文庙的明伦堂开讲,分别由天津国学研究学者担任主讲。有意参加国学讲座的公众凭有效证件到天津文庙博物馆售票处免费领票,一证一票。9月23日上午9:00—11:30发放9月28日至30日的入场券,下午1:30—4:00发放10月1日至3日的入场券。
60年后 恢复“前庙后学”式传统学堂
国学,也即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其内容很广泛。据悉,此次讲座将对国学的定义以及国学的主要内容都进行独到的解析。除让人感受中国古文化之博大精深外,讲座内容还会从讲人、讲事再到讲理。
据天津文庙博物馆王同立馆长介绍,“国学”与现代生活密不可分,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论语》《道德经》融合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蕴涵的哲学思想,古为今用,也启迪人们修身修行。讲座中不乏引导体会我国古代文化中蕴涵的人生哲理,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的内容,都能联系到实际生活,联系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如《慈与孝——人的价值取向》这一讲,讲述了传统美德孝道的重要性,并教育孩子们要学会感恩。
选择在天津文庙的明伦堂开设“崇化大讲堂”,是有其历史渊源的。首先,文庙是天津最早传播儒学、兴学教化的学宫,担着“明人伦,兴教化”的重要职能,古朴典雅、庄严凝重的天津文庙是讲读国学的最好载体,这样的氛围首先能让人感受学习的神圣,真正让人体会国学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其次,1927年严修先生创办新型私学“崇化学会”,开办讲习科, 讲习国学, 1935年8月 “崇化学会”迁至东门内天津文庙府学明伦堂, 后于1947年又以天津文庙为校舍成立 “崇化中学”。“崇化”二字取自《汉书·武帝纪》中“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才”,是要发扬地方教育净化社会,以励人才,宗旨在于普及民众道德文化教育以造就治国人才。其寓意与开办“崇化大讲堂”弘扬国学,面向公众普及国学文化如出一辙。
天津文庙是全国唯一以“崇化”二字建立学堂的文庙,“崇化”严谨的治学理念已深深印入文庙的记忆之中,而文庙的历史又难以割舍“崇化”兴学的那段难忘岁月, 这也是天津文庙的特色。因此, 国学讲座以“崇化大讲堂”命名也是渊源有自的。崇化学会一直持续到1951年停办。如今,已经消失60年的“前庙后学”式传统学堂再度恢复,让文庙重又成为地处庙内的圣贤之院。
课程表
日期 夫子 课业
9月28日 罗澍伟 《国学与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的批判继承》
9月29日 方兆麟 《浅说“乐”》
9月30日 周灵科 《中国传统制衡文化》
10月1日 陈 克 《国学与西学》
10月2日 王同立 《慈与孝——人的价值取向》
10月3日 孙立群 《读史知兴替——司马氏与西晋王朝》
2011.09.20
(新闻来源:天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