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天津蓟县渔阳镇郭庄子村“农家书屋”:山里走向山外的桥梁
 
 

  渔阳镇的郭庄子村离蓟县城关并不远,多说也就十里路。我们去的那天上午,正下着薄雾,山峰影影绰绰的,林子也如被罩了一层轻纱,显得幽远而又神秘,谷底的流水声时断时续,偶尔,还能听得几声嘹亮的鸟鸣,使人如处仙境一般。
  温景春是个爱笑的人, 她一笑, 屋子里立刻洒满了阳光,很亮堂也很灿烂。温景春是郭庄子村“农家书屋”的图书管理员,她把小屋打理得井井有条,不仅干净,还很温馨。六个大书柜占据了两面墙,每个柜子都纤尘不染,里面的书,也码放得整整齐齐,且都编了号。她拿出一沓村民的借书卡给我看,说:“瞧瞧,来借书的人不少呢!”我看着那么多的借书卡,还有上面的各项记录,说:“您真的很专业!”一旁的村支书刘玲也笑了,说:“景春是我们村的妇女主任,图书管理员只是她的兼差,没有任何报酬的,但她做得很出色,村民们想借书,景春全天候服务,不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
  郭庄子村的“农家书屋”,是2009年冬天建成的。这样的书屋,本市已经投资建了几千个,可以说,如同毛细血管儿,延伸到了本市乡村的边边角角。比如渔阳镇共有70个村,每个村都有一个这样的书屋。那么,钱花了,“农家书屋”对农民兄弟究竟有没有帮助呢?“当然有了。”村民张明听说来了记者,放下手中的活计,非要跟记者聊一聊。他说:“前两年我饲养宠物狗,您可能也知道,我们这个村,离县城太近,基本没有土地可种,村民们要么出去打工,要么搞点儿养殖,我呢,养狗。可我不会养,也巧了,这时政府把书屋建起来了,还别说,还真有怎样养狗的书籍。我就是从这些书上,学到了一些技术,比如防疫,比如与狗交流,等等。您知道狗最愿意让你摸它的哪个部位么?是脖子和脑袋。它最不愿意让你摸的地方在哪里呢?是尾巴。以前我们见某人吼来吼去牛牛的,就说,踩着你的尾巴啦!现在我才从书上找到了这句话的出处。”而村民代表、老军人、老党员王玉明似乎站在了更高的山头上,他说:“电对农村来讲,是个很大的问题,没电时愁,有了电也愁,因为电也会常常出故障的。记得最初我从书屋借到了一本电工书,从中学到了一些电工知识,又通过实践,基本上可以作一点儿简单的操作,起码不用事事都向电力局求援了。我想说的是,政府投了这么多的钱来建造书屋,首先想的是对农民有益处,我觉得书屋最大的益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传统观念和固有的生活方式。不是么?读书的人多了,打麻将的人少了,有知识的人多了, 胡打乱闹的人少了。就是从书本中学学怎么做菜, 怎么养花,怎么去经营自己的生活,不是也很好么?而且最关键的,是书屋吸引了村里所有的孩子,这对他们的成长十分重要。”
  温景春也说,村里有20多个高中以下的孩子,他们除了上课,周末和假期,多半时间是在“农家书屋”中度过的。书是他们从山里走向山外的一座桥梁。她还说,自己的女儿“近水楼台先得月”,已经把书屋所有的书都读过了,只盼着能有更多的书来读。
  “农家书屋”,按照国家的标准,最低也要配备1500种图书和30种报纸杂志。但这些图书和杂志,均是由政府采购,是否能适合每个村的情况和农民的阅读需求,还须探讨。渔阳镇文化站的张站长对记者说,“目前的问题,一是图书管理员难找。在农村,出去打工一天怎么也会挣到百十块钱,像温景春这样一分不要而又将书屋办好的人并不多;其次,政府配的书,也应‘因地制宜’,别搞‘一刀切’,应当切实适合山里的需要。还有报刊,现在是一年给订30种,看似挺多的,其实有些报刊农民并不感兴趣, 还不如挑些真正对农民有用的10种报刊或5种报刊,同样的钱,能订个三年五年,同时让各个村的图书相互流转,也即俗话所说的一个顶俩甚至顶仨,那该有多好!”

                                           2011.09.18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