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海津讲坛系列讲座——天津记忆系列讲座第130讲开讲
 
   
  更多图片>>  
 

  2011年9月3日(周六)上午9时,由天津图书馆、天津社联、《天津中老年时报》、《津门曲坛》、《天津广播电视报》共同举办的海津讲坛第一百三十讲在天津图书馆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国家一级编剧、著名相声作家王鸣禄主讲。
  王鸣禄,国家一级编剧,杰出相声作家,曲艺、相声、小品创作的代表人物。1949年拜张嘉利先生为师,学习相声表演,1954年参加天津市和平区曲艺杂技团相声队,1958年开始创作新相声,早期作品有《狗熊大象》、《借钱》、《还得巩固》、《学王杰》、《一幕丑剧》等。作品《和谁对着干》、《不正之风》、《皆大欢喜》、《欢迎批评》、《满院春》、《道德法庭》等作品均获文化部颁发的二等奖;《聊天》获鲁迅文艺奖;《爸爸儿子》获文化部艺术局、中国青年报、中国曲协颁发的二等奖;《卖鸡蛋》获中国曲协国庆55周年征文二等奖;小品《撞车》、《瘸男哑女》颇受观众赞评;还出版《皆大欢喜》、《聊天》两部相声集。1985年后,推出系列相声《群迷闹喜》、组合相声《生活中的女主角》,1991年《情系万家》、1993年《灯亮万家明》、 1995年《劳动之声》三年文艺晚会均由他执笔,1987-1988年是王鸣禄创作黄金高潮期,他大胆尝试新的创意、新的策划,创编系列小品《侉女进城》。
  本期讲座王老师主要讲述了自己对相声创作方面的理解, 他认为一段好的相声需要大量的包袱, 抖包袱是相声的灵魂所在,也是相声升华的闪光点,失去它相声就如同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味。此外相声还需要与时俱进,时时创新,悉心观察,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提炼成相声的元素,融入到全新的段子当中,这样才能赢得观众的好评,得到观众的认可。
  相声创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老师认为一名优秀的相声创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品质和素养,首先就是要求创作者虚心向各位相声大家学习,吸取大师们对于相声艺术的精华,精益求精,最后形成属于自己的创作原材。其次要求创作者要通晓各类学科,这样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另外自身的文学修养也要不断升华,因为多余的一个助词,一个动作都可能将整个相声推至无底深渊。
  王老师还积极倡导与观众沟通,在讲座即将结束的时候,王老师对于读者们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详细的回答,对于意见分歧的地方,王老师还虚心向读者们请教。
  上午11点30分,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2011.09.18
                                      (新闻来源:天津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