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8日晚,天津市宝坻区文化广场上人潮涌动、鼓乐飞扬, 第二届全国京东大鼓艺术节在这里隆重开幕,专场演出荟萃了全国京东大鼓、京韵大鼓和西河大鼓等诸多曲艺曲种,名家名段依次亮相,精彩纷呈,爱好戏曲的宝坻观众们闻讯从远道赶来,争先恐后过把戏瘾。亲切的乡风鼓韵掀起演出的高潮,现场观众时而屏息凝神,时而清唱附和,阵阵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人们对曲艺的热爱。
如果说18日当晚,开幕式上所呈现出的演员和观众的良好互动令人震撼的话,那么平日里,走在宝坻区的大街小巷,无论是冬晨还是夏夜,无论是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的弹弹唱唱,还是专业剧团的演出,评剧和京东大鼓是必不可少的,这让记者感受到更多的则是浓浓的文化氛围。
2006年5月,宝坻区评剧、京东大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这个区还有林亭口高腿子高跷、秦城传说、宝坻皮影戏、“一掌金”速算技艺、根雕、民间绘画、袁黄传说等一批省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形式。
宝坻区“非遗”项目的现状如何?他们在传承、发扬、保护上是如何做的?面临哪些难题?日前,记者来到宝坻区一探究竟。
多措并举
使传统艺术焕发青春
有专家指出,申请“非遗”,列入名录,其实仅仅是“非遗”保护的开始与起步,某种程度上,这一环节其实并不能对“非遗”保护带来实质性的效果。事实上,真要让藏于深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它的生命,焕发它的光彩,显然还需要更多务实的举措。
普查“家底”、扶持传承、助推入市……拯救这些本土文化瑰宝,宝坻人做了很多。
三年普查摸清家底
宝坻区文广局负责同志告诉记者,2008年4月,宝坻区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他们组建了区、乡镇街、村(社区)三级普查网络,主要对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和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老字号等项目进行立体记录与深度调查。通过普查,“康娘娘的传说”等3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第一次有了比较系统、完整、详尽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记录。掌握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资源及信息。
专项保护、整理、基地建设紧锣密鼓
一直从事文化工作的区文化馆老馆长李寿祥对于“非遗”保护可谓一往情深。“‘非遗’作为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卓有成效地抢救、保护和传承、利用好这些财富,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成立京东大鼓艺术研究会等组织,专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重大项目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明确制定每一年的工作内容。筹建中国评剧艺术博物馆、中国京东大鼓艺术博物馆。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一批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皮影戏、根雕、高腿子高跷等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加大传承基地的建设力度。 2009年8月, 建立了第一批宝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共5个京东大鼓项目。 2010年6月,建立了第二批宝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共5个评剧项目。2011年8月,又建立了第三批宝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共5个京东大鼓项目。
文化瑰宝岂可后继无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使评剧这一剧种在基层群众中扎根、开花、结果,就应该挖掘、培养优秀演出人才,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演出活动中去。
积极帮助艺人们解决创作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培养艺术传人,创造条件让老艺人带徒授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 2009年6月,董湘昆先生被确立为京东大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在桥新庄村收下五名弟子。此外,探索培育新人之路,如利用宝坻电视台《开心双休日》评剧栏目发现和培养评剧新人。 宝坻电视台《开心双休日》已开办200多期,参与者达数万人次,培养了众多的评剧爱好者。
新蕾评剧团是宝坻区唯一一个民营专业剧团。 他们请来老艺术家为演员授课培训, 从演员艺德教育到演技传授,现场点拨,使演员的思想、业务水平在较短时期有了明显提高。
不仅如此,他们还从观众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多年来,培育了80多名评剧爱好者。 其中,一名年仅9岁的小演员李惠杰,在剧团的精心指导和培育下,能够登台演出很多曲目,荣获了市级文艺新星等荣誉称号。
建平台实现活态传承
“几年来,相继推出了‘宝坻杯’天津市评剧票友大赛、全国京东大鼓艺术节、环渤海专业院团青年评剧票友大赛等品牌性群众文化活动,举办了全国京东大鼓艺术节,使国家级‘非遗’项目得到活态传承。” 宝坻文广局负责同志对记者说。
提到“宝坻杯”天津市首届评剧票友大赛,这位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这可谓意义重大,不仅打造了文化品牌,也实现了工作机制的创新。
“‘非遗’必须建立一种持续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政府搭台,职能部门筹划组织, 市场化运作应该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在活动当中,企业、个人的支持,不但使经费有了保证,也赢得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位负责人说。
此外,区文化局每年都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小戏调演”活动,培养了一大批评剧爱好者。还创建了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文化特色村,编辑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拍摄电视专题片。
融入大众
“非遗”文化活起来
有关专家曾说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鱼”来说,民众就是“水”。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关键的是要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在活态传承中保护,在“水”中养“鱼”。
“如果宝坻人都不喜欢评剧,其他地方的人凭什么喜欢它?一种文化只有活在村里,活在老百姓心里,才能火下去。”宝坻文广局负责人对记者说。
大唐庄是远近有名的评剧村,评剧在这里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大人小孩都能唱上几段。
日前记者来到这里,九点还不到,在已经具有60多年历史的村剧院里,便传来阵阵胡琴和锣鼓声,几名身穿戏服,面部画着油彩的演员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很是专业。李大姐对记者说:“几个老乡相聚一起,拉起家常,都会津津乐道于此,都会感叹老祖宗留下这么一笔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我们都有责任守护的精神家园。”
刚吃过晚饭,住在城里儿子家的八门城镇杨瑞旺老人就往与宝坻健身公园一条马路之隔的小公园跑,七点半就开场的评戏是绝对不能错过的。杨瑞旺老人是个十足的戏迷,看着看着嗓子就痒痒了,上台就唱了两段。一段“三春杨柳黄莺唱”,还真有那么点刘小楼的味道,赢得了阵阵掌声。
这个小评剧团没有名字,是由两个小戏班组合在一起的,比较固定的团员将近30人。唱戏的和听戏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个“好”字。“演员”好唱,戏迷好听,琴师好拉。就为了这个“好”,打铙钹的于世海老人自己花了2000多块钱为小剧团买了一套音响,董桂芸和吴锡如夫妇俩把自家的院子提供给剧团排练新段子,个体户喻双福花了将近5000块钱买板胡等乐器……
在宝坻,因为一个“好”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众组织、小剧团还有很多。 据介绍,目前宝坻区已建成戏剧等文艺协会8个并发挥了团结引导作用;成立了专业评剧演出团体新蕾评剧团,有规模不等的业余评剧演出团队13个,业余评剧演出骨干1000余人。
实现互动
提升文化软实力
戏迷之间产生的互动。 初秋的清晨,记者来到了牛家牌乡李家牌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刚一进村, 便听到吊嗓声,演奏声。走近一瞧,只见十几个戏迷正围坐在一起拉拉唱唱。闲暇之时,记者便与他们聊了起来。戏迷老王对记者说:“唱戏不仅使我心情舒畅,还帮我致富呢!”老王略显神秘地对记者说。“那年,我去参加评剧擂台赛,和戏迷老李成了好朋友。他给我介绍了林下种植食用菌这条致富路, 并帮助我采购菌棒,传授技术,联系销路, 几年来,赚了不少钱。”老王一脸喜悦。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樊云洪告诉记者,在众多戏迷中,有很多人通过评剧这个媒介相识、相知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切磋戏艺中传播致富信息,互帮互学。有几十个戏迷还建立了商业流通、企业产品购销、农副产品推介的联系渠道。许多戏迷在学唱评剧中融洽了感情,化解了矛盾,实现了邻里和好。许多小剧团在栏目的引领下也实现了互动。
栏目内与栏目外的互动。宝坻电视台《开心双休日》这档戏曲栏目有个板块叫做《走进基层看评戏》,就是用新闻特写的形式了解观众对节目的反应,报道观众通过收看栏目发生的故事。采访中发现,播放的每期节目和产生的擂主,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重点,有的人通过看栏目也喜欢上了评剧,甚至出现奶奶带着孙女学戏,丈夫鼓励妻子上擂台的局面。有的人为了追频道看评剧还戒掉了赌博,在快乐中去掉了烦心事。据统计,在栏目带动下,本区和周边区县新成立的小剧团、小戏班就有上百个,他们在自娱自乐中活跃着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阵地。
实践证明,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品位,随着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这种影响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将越来越大。
面对问题
危机感长存
几年来,宝坻做了很多“非遗”保护工作,但是当农村的一座座新房建成,当传播渠道、信息来源日益趋同,地域概念在逐渐模糊,百姓娱乐生活过分依赖广播、电视的今天,“非遗”传承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这给“非遗”保护工作者带来了紧迫感和危机感。
就拿演员来说,虽然从这里走出过很多大家、名家,但也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另外听众和观众,多是一些年岁偏大的群众,年轻人太少。 如何培养演员、观众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关于怎样改变“非遗”在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心中陌生甚至“土气”的形象?专家认为,首先是内容上的创新,要不断推出反映时代进步的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和真情实感的精品力作,艺术工作者应该在保留“非遗”内涵和本质的同时,创新其表现形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
而提到创新,是否能把握好“度”,也令很多人担心。有关专家指出创新的过程始终不能离开根本,要存魂扬型。不是将一种艺术形式转换为其他艺术形式,而是综合运用其他艺术元素,对其丰富。
还有就是传承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如果没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根本不会存在。 然而,现在的一个现实却是, 有些“非遗”项目后继乏人。有关专家指出,由于很多“非遗”项目都来自民间,同一个项目的技艺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其传承情况往往也很混乱,因此要准确认定一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难度很大!而且由于学艺时间长、要求高、收入低,现在许多年轻人不愿“入行”。
总之,“非遗”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
2011.09.09
(新闻来源:人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