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津市国土房管局获悉,8月8日,《中国建筑文化遗产》首发暨《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大典》(天津卷)启动仪式在庆王府举行。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出席仪式并作重要讲话。国家文物局有关专家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培生,相关委办局领导,天津大学领导及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部分专家,以及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出版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仪式。会后主办方还向中国建筑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城建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国土房屋学院赠送了图书。
从启动仪式上了解到,2005年市人大正式颁布《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以来,天津市先后依法确认了746幢、114万平方米的历史风貌建筑和五大道、解放北路、一宫花园等6个历史风貌建筑区,并按照“应保尽保、合理利用、修旧如故、安全适用”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历史风貌建筑实施多角度、全方位的保护利用。
一是先后开展五大道、一宫花园等历史风貌建筑区综合治理,整修历史风貌建筑786幢次、133.62万平方米, 使原大清邮政津局、原金城银行等一大批著名历史风貌建筑恢复了历史原貌, 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二是对82幢、7.7万平方米的历史风貌建筑进行整理,使静园、庆王府、民园西里、一宫花园等历史风貌建筑及街区成为各具特色的历史人文地标,展示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三是已对全市未经结构维修的510幢、 84余万平方米历史风貌建筑进行安全查勘并建立安全档案,及时推进这些建筑的结构维修工作。四是以建立健全法规、管理、技术三大保护体系为基础,开展区县一级保护管理部门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和传统修缮工艺技术的改进,切实提升保护工作水平。五是不断加强历史风貌建筑巡查执法力度,建立专门的执法队伍和执法档案,强化日常巡查制度,近年来共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01件。
据了解,此次《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用了大量篇幅介绍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及其保护工作,《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大典》也将天津的近现代建筑遗产资源及其保护工作作为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首先启动了天津卷的编纂工作,主要是出于对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价值本身的高度重视和对本市保护工作的认可。
2011.08.09
(新闻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