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家乡是我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和天津市文联共同主办的“庆贺孙伯翔从艺七十周年系列活动——孙伯翔书画展”在天津美院圆满落幕后,又应各界观众的强烈要求移师南开大学继续展出,展览过程中参观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面对如此热情的观众,著名书法家孙伯翔深有感触:“通过举办这次隆重的庆贺活动,通过向家乡人民汇报我七十年来的创作成果,我更加感到从事艺术劳动,一定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有这么好、这么和谐、这么宽松的创作环境,有中国书协、天津文联为我精心筹备,才会获得如此成功。感谢家乡人民的热爱,他们永远是我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孙伯翔激动地说:“我总结了三个‘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没有恩师,我的两位恩师王黾翁(学仲)、孙其峰对我的指导,让我选择了魏碑这个很少有人涉猎的田地,使我走入了正途;二是不能没有朋友,开幕式来了那么多专门从外地赶来的书坛大腕,他们平时都很忙,这使我倍感温暖;三是不能没有学生,我的学生也怀着感恩之心,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报酬,他们很多也是四五十岁的人了,跑东到西,摸爬滚打,让我很感动。”
  提到书法界对他的评价,他说,“去年大家专门给我开了研讨会,会上提出我是‘碑学巨匠’,我没有同意。今年出版的论文集封面上又出现‘巨匠’的提法,我反对。所以论文集的封皮需要重新印刷,申报的书名需要重新审核,这就是开幕式多数人没能见到论文集的原因”。
  谈到下一步的打算,孙伯翔笑得很开心:“这次在天津美术学院举办展览,算是‘班门弄斧’了。好在美院的画家们很包容,给我鼓励和肯定。下一步准备把作品送到外地去展展,也给外地朋友看看,天津还有个孙伯翔在晚年依然不懈努力,目前孙伯翔的书法面貌是什么样子?大家能不能接受?也算是走亲戚,会朋友,求教同道。”
  在与孙伯翔的交谈中,他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两字。待人谦和、善意,处事谨慎、低调,语气和蔼、从容。谈到书法的创作,则是一丝不苟,大气磅礴。书坛普遍认为,孙伯翔书法已经进入“人书俱老”的化境。祝愿老人家的艺术越来越精湛高妙,为天津培养更多的书法人才。

                                        2011.05.18
                                     (新闻来源:今晚网-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