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首开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并邀请权威专家和大师级项目传承人纵论中国“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其间记者就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产业化发展问题走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海霞。作为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专家,王海霞在发言中专门提到了天津“非遗”工作的优秀案例。
王海霞对记者说,一些地方对于“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存在着误区,认为凡是“非遗”的东西,就要原封不动地发展和推广。实际上这为“非遗”的发展自我套上了枷锁。“非遗”的保护与产业化也应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就是个非常好的案例。杨柳青年画以刻板制作、淳朴风格与民俗内容为世人所熟知。然而刻板制作耗时长、人力工作量大,不便于广泛普及。在发展时,将刻板制作工艺用数字、文字、图片、博物馆等多种方式记录和传承下来,把年画的元素发展到胶版印刷中,拓展多种具有年画元素的现代产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将“作品”与“商品”区别发展,把“非遗”的财富合理地分配到博物馆、收藏界和广泛市场中去的做法,很有借鉴价值。
谈到戏曲、表演类“非遗”项目,王海霞表示,天津建立“曲艺博物馆”等载体将一些临近失传的技艺表演给观众、让民间艺术“能说会唱”等做法,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新路子。
2011.05.17
(新闻来源:今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