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 本报《俩老太筹建北塘民俗文化园》一文报道了北塘民俗文化协会周殿芳和周绍英两位老人热衷保护家乡文化遗产的事迹,引起社会关注。记者调查中发现,目前新区活跃着一大批致力于民间保护文化遗产的“银发族”。天津大学有关学者表示,在民间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中,青年人才不应“缺席”。
历史嫁接文学保护遗产
日前在滨海新区举行的2010年文化产品创作奖励大会上,由于辉主创、曾在今晚报连载的小说《船坞春秋》获奖。今年72岁的于辉曾在塘沽政协从事文史工作。退休后,他把家乡的重要历史人物、文化遗产等写入文学作品。《大沽炮台》《曹锟传奇》《北塘传奇》等小说相继出版发表,或在本市主要媒体进行连载,或被列入爱国主义教材,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于辉表示,历史文化与文学形式的嫁接,才能使民俗文化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图文并茂“复活”遗迹
年逾七旬的李学韩曾是大沽化工厂教育中心一名教师,是个“铁杆儿”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其参与编写的反映塘沽历史的《塘沽校本教材》,共计12万字,目前即将出版。同时,李学韩还多次做客凤凰卫视、天津电视台、滨海电视台及滨海之声广播,讲述塘沽历史及民俗。他参与编撰的《大沽潮音寺》《大沽船坞》《北塘名镇》等大型画册,图文并茂,让人看到了一个个“复活”的历史遗迹。
完善机制吸引青年人才
据了解,滨海新区热衷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民间人士中大多是银发一族,而少见年轻人的身影。同时,在开展工作中普遍面临资金短缺、手段单一等诸多问题。对此,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季宏博士认为,目前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机制尚需完善,对更多年轻人吸引乏力,人才匮乏。事实证明,在国际以及国内部分城市,志愿者等民间人士正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以及大型财团出资推动,通过成立相应机构,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志愿者加盟;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迈入健康发展轨道。
2011.04.18
(新闻来源:今晚网-渤海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