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昔日的芦苇荡、烂泥塘,到今朝的湖湖相连、岛岛览胜的“北方西湖”,水上公园的精彩“变身”不仅汇聚了园林工作者的心血,更渗透着全市人民的汗水。在“我的水上情缘——水上博物馆展品征集活动”中,1500多位读者谈到了上世纪50至70年代,自己和同事、朋友们多次参加“水上公园挖湖会战”义务劳动时的场景。
据《天津城市园林编年大事记》记载,上世纪50至70年代,市委市政府曾多次组织“水上公园挖湖会战”,动员全市各条战线干部职工参加义务劳动,共建水上公园。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参与义务劳动的市民达数百万人次。
“如今的东湖、西湖,能有今天的秀美靓丽,是当年全市人民一锨锨土、一筐筐泥、一身身汗,齐心协力挖出来的。”昨天下午,71岁的市民宋长河来到本报,回忆起37年前自己和同事们挖湖劳动时的点点滴滴。
据宋大爷介绍,从1974年4月开始,他所在的天津制锨厂干部职工,响应号召, 利用公休日和下早班后的业余时间参与挖湖。此后近半年时间, 每逢公休日,早晨7点一过,大家就自带窝头、咸菜,爬上厂里的大卡车,朝水上公园出发了,多则百余人、少则数十人。当时,他们厂参与的是西湖的开挖工作,而整个现场有来自全市各系统的近万人在同时劳动。大家用铁锨铲、用镐头刨、遇到大的泥块双手又挖又抱。泥土被挖出来后,立即装进筐里,用扁担挑、用棍子抬,送到几里地之外的动物园附近。几个小时干下来,每个人都弄得浑身是土、满脸是泥,不但没人叫苦,还搞起了劳动竞赛。
“人工运输泥土费时费力,而我们厂正好有大卡车,大家集思广益,专门修了一个缓坡、垫上草袋子防止车轮打滑,把车开进湖底装运泥土。这大大提高了效率。后来在市里召开的一次‘挖湖会战总结会’上,我还代表厂里介绍经验。”宋大爷激动地说,“现在每次带孙辈们到‘水上’游玩,我都会自豪地告诉他们,爷爷曾是这里的建设者之一。这湾碧波荡漾的湖水,有咱津门父老共同的‘水上情缘’。”
目前,有关本市广大干部群众参加“水上公园挖湖会战”义务劳动时的老照片及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尚不够丰富,热盼有此类物品的读者通过本报96860公众服务热线告知线索,或在每个工作日的9点至15点送至水上公园商业服务中心。地址:水上公园东门新办公楼101室。请事先拨打电话:23350805、13312092987联系。
2011.03.28
(新闻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