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苦难铸辉煌 史诗撼人心


 

  14日,出现在天津读者面前的金一南将军让大家眼前一亮。一身笔挺的戎装,透露着军人的威严,而脸上戴着的那副白色眼镜,又显出儒雅之风。军人的正气与学者的谦和在金一南将军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他有了一种独特的气质。教授、军事专家、战略家,金一南拥有很多头衔,如今,金一南的著作《苦难辉煌》又成为极少的“红色”题材大众畅销书。金一南是如何“定位”自己的?如何看待这本“红色书籍”的畅销呢?他又是为何看似“跨领域”,决定撰写这本“红色书籍”的?当他与天津读者真诚交谈后,让人感觉到这位将军与文化史学者渊博的知识与真性情。
  写书源于真实感动
  金一南曾经是北京的一名普通图书管理员,长时间与书籍的浸染,给予他大量研读共产党历史的机会,同时,对比同时期众多国家、众多势力的各种争端,他渐渐发现,很多中共党史的艰苦奋斗史是不为人知的,也是极为鲜活的。伟人们以及众多开国中共党员并不是那么“神化”得一帆风顺,反而是长期的艰苦磨砺造就了他们的伟大。后来,金一南通过自己不断努力,慢慢成长为军事家、教授,接触到的历史资料就更加丰富多彩了,对中共党史的研究也就像电影一样一段段地展现在他眼前,老一辈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常常令金一南感动,他觉得,党史不应该是生硬的,而应该是有血有肉的,于是他有了写这本“红书”的念头。正如他所说:“是解决心中真正想诉说的问题。”
  跨专业的“瞭望者”
  作为战略家,金一南曾比喻自己是“桅杆上的瞭望者”,主要任务是向前看。虽然以前他也写过不少评论,有过很多中共历史方面的研读,但《苦难辉煌》是长达50万字的书籍,令许多专业历史学者都望而生畏,于是便出现了很多质疑,质疑他的“跨专业”,也有人担心他作为战略家“精力乱用”。金一南说,军事学者学习历史、研读中共党史更有必要,没有任何战略是脱离历史经验单独成功的,树叶成长不能脱离土地,不能没有根基。而《苦难辉煌》历经15年研究写成,正是想探讨我们共产党真正从哪里来,进而可以摸索她的未来行走方向,是军事学者们的“必修课”。
  竭尽全力趋近历史
  在与读者见面时,金一南坦言:“下决心写这本书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怎样写。对历史的简单图解,无助于后人寻找社会演变的真谛,更不要说把握和驾驭了。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我尽力大幅度调动读者的视角,以多条线索纵横穿插,努力使读者感觉到那幅广阔雄浑的历史画面。”
  金一南将军还把这部书的成功归功于日益丰富的资料,他谈道:“我们今天具备一些前人不具备的优势条件,各方面大量档案资料的解密和珍贵细节的披露,使我们在材料的占有和掌握上优于先前的研究者;在材料的分析运用上,又不会像后来者那样因距离太远产生疏离和隔膜进而只能掺杂进大量主观揣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从宏观上把握、驾驭、描述那个狂飙突进的年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优势。真实的历史也许永远无法全部再现,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无限地趋近。我认为自己竭尽了全力。”
  书的畅销始料未及
  谈及《苦难辉煌》的畅销,金一南说,这是自己在创作的时候也没有想到的。他透露,在书完成后即将出版前,他曾找过几位出版业的权威来预测一下书的前景,当时有好几个人都表示“不太看好”。但是,这本书正式出版之后的热销和20多次的再版,让他终于释然了。他不无幽默地说“应该是运气吧”。
  《苦难辉煌》用生动形象的文学手法,一改以往党史严肃、严谨的写法,使平铺直叙的历史记录充满鲜活灵动的气息,增强了作品吸引力,让人开卷有益、思之有味,为新时期党史题材创作、党的历史教育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路。但也有人质疑这本书是否夹杂了很多艺术成分。对于创作手法,金一南谈道:“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党史是很感动人的,可歌可泣,跌宕起伏。只是我们以前研究的时候,距离拿捏得不是很好,就像是看绘画展,太远会模糊,太近只能仰视。而现在这个时间契机,刚好有大量史料给我们参考,本身历史的丰富性、真实性以及我们站在现在时代俯视历史的客观视角,可以更真切地还原历史。所以很容易让大众接受与震撼、感动。”
  14日,金一南在紧张的行程中,还特意挤时间安排参观了天津历史名园“静园”。金一南表示:“很喜欢天津这座城市,特别是位于市中心区的和平区还有许多红色革命纪念旧址,这令我非常感兴趣,一定会再来,细细品读天津的历史文化。”


                                       2011.03.16
                                     (新闻来源:今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