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长篇小说《沉雪》一举夺得第十九届台湾联合报长篇小说大奖的本市女作家李晶,最近又推出了她的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搭起太阳村》,并于日前在北京太阳村十五周年感恩社会活动中首发。李晶的写作,多以小说和评论为主,有时也涉猎散文,但这一次,她却选择了一个自己所不熟悉的创作领域,难道这仅仅是对自己写作能力的挑战么?
昨天,记者通过越洋电话,对正在美国的李晶进行了专访。李晶说,2008年的秋天,只是一个十分偶然的机遇,让我接触到了北京太阳村的那些孩子。可以这样说,在这个暴饮暴食的时代,谁都习惯了过省心的日子,更习惯了表面轻松且对家门之外是非善恶无动于衷的生活,有时想加以“调剂”,也只不过靠一场电影来感动流泪。可是,当我坐在太阳村的活动厅里,神经突然受到了强烈的震击。 这是一个多么特殊的群体——清一色的罪犯的孩子。 他们在台上站成一大横排,一起合唱村歌:“一朵金色小花在寒风中长大, 哪里是他的家,何处天涯, 如果不是你的手给我温暖牵挂,我怎懂得报答?”唱歌的每个孩子,脸上都流露着“罪犯”子女所特有的神情, 他们身上的衣裳,也一律来自旧物捐赠, 看着既不鲜亮也不合身……在那一刻,我的心被搅动起来,很刺疼,很悲凉,一种压迫感解脱不开,很本能地一直难过着,莫名地觉得欠了他们很多。也正是因为此,我作为一个志愿者,走进了太阳村,也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白天,我与孩子们在一起,夜晚,则回到我那间寒气逼人的小屋去思考。
李晶说: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文化涵纳了儒家、道家与佛家,可谓博大精深。尤其是备受尊崇的孔子,既讲恕也讲仁,这是一个核心。可是,代表着中华美德的仁爱思想,在历史与文化的演进中,却一直存在着大的断裂。现实中,人们常常难以抵御陈腐的世俗偏见——把生命分出等级的“等差之爱”,特别是在十年动乱中,狰狞可怖的“血统论”,一朝毁弃了多少个家庭!时至今日, 这种荒谬的伦理观仍有不小的市场。 而太阳村的搭建,则提醒着我们,生命不分尊卑,博大的爱,是没有等级不带偏见的。
李晶说:何为慈善?慈善就是无分别之心,就是教人平等友爱,像对待亲人一样,永远不能设立一个关于人的优劣标准,而只需付出热情与关怀,为了社会的和谐,也为了我们的明天,必须无条件地爱孩子,爱一切孩子,即便是罪犯的孩子,也应该生而平等。慈善修女德兰曾说过, 最好的爱不仅仅是一张支票, 而应当是面对面的给予和服务,是亲手照料每一个具体的“这一个”……远程的爱有时等于无,这是因为太疏离。而那种面对面的给予和服务,在太阳村里随时可见。作为当代社会人类大爱的一个坐标,我清楚地看到,今天的太阳村越来越显现出在当下与未来所具有的普世价值,义工文化现象在太阳村里如火如荼,蔚为壮观,并且以“80后”“90后”的大学生为主要的生力军,让人们乐观地相信,在消费时代,理想依然燃烧,理想依然是我们生活中的盐。这也正是我创作这部报告文学的初衷。
2010.12.07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