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又一重点实施项目——大型图文集《中国古村落代表作》编纂工作近日启动。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 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协会会长罗哲文等古建筑、民俗学、文化遗产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丛书编写的学术定位、编写规模、分类标准、实施方案以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等方面的议题,在清华大学举行了专题研讨。
古村落在传承中华文明、构筑中华文化大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古村落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绝妙结合体,是在特定历史中形成并保存至今的传统乡村聚居地,不仅空间形态多种多样,而且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丰富深邃,是农耕文化和乡土社会的重要载体, 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独有生长空间, 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或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步伐加快,大批古村落已从我们的文化视线中悄然隐退。因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2002年发起并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伊始,就把古村落列入重要的调查和保护项目。一直致力于古村落民居及历史文化村镇的调查和记录工作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乡土建筑研究室,也为这项工作提供了新的文化认知和学理支持。
冯骥才详细介绍了这个项目的缘起和具体的实施过程,阐述了《中国古村落代表作》丛书的编纂内容和宗旨。他指出,当前编纂的这套图集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实施近十年来的文化整理和学术总结,是古村落保护工作在新形势下的一次文化启动。“它将汇集全国各地广大古村落古民居建筑研究专家学者及其他学科精英们的田野调查研究心得和智慧成果。它不仅是中国古村落的一个图录,将中国古村落代表作排列出来,还是古村落在当代的一份真实的文化家底和基础档案记录。它是人文科学的综合成果,包括人类学、建筑学、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方面学科的交叉。我们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世居于古村落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历史文化记忆。”冯骥才认为,在中国乡村面临日益城镇化的今天,编辑出版《中国古村落代表作》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是一代学人应有的学术担当。
《中国古村落代表作》将重点盘点与查明我国现存的古村落,全面总结中国古村落的历史与现状,并首次对中国代表性古村落进行集体式的可视性呈现,为村落保护与研究提供可靠的科学的基础性资料。预计全部图文稿件的编纂工作将于明年年底完成。
2010.11.17
(新闻来源:今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