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请进校园”暨第二届北洋文化节落下帷幕,民间工艺大师与大学生面对面的座谈活动也举办了最后一场。 在这5天来的座谈中, 来自全国的众多优秀的“非遗”传承人, 与天津大学的师生们进行了零距离的交流对话,让学子们亲身碰触到“非遗”的魅力,也让“非遗”走进了学子们的心灵。
昨天与天大师生见面的是浙江青田石雕艺人吴松江、 北京“面人汤”汤夙国、 北京纸雕艺人吉胜久、天津“布雕常”常诚。曾出席第二场座谈会的山西代县面花艺人张桂英老奶奶,也应学生们的强烈要求,再度现身向大家传授面花的制作技巧。最后一场座谈会的气氛格外热烈。
浙江青田石雕艺人吴松江说,这门手艺从他祖父传到到他这里已是第三代,家中兄弟6人都从事同一行业,可以说是浙江省唯一的青田石雕家族。“现在的学徒生活条件比我当年好太多了,我的学生两人一间卧室,我还给他们都配了电脑和空调”,吴松江感叹,“我当年每个星期日回家一趟,用一个小罐子装满连油水都没有的咸菜或者梅干菜,一小罐吃一个星期,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吴松江12岁就开始学艺,在这个寂寞的行业中坚守了近30年。从小生活在农村乡野中,吴松江不满当代中国城市建筑千篇一律的弊病, 因此以石雕艺术重现了“我们的爷爷奶奶住过的老房子”。 他的作品并不出售,“如果我开口卖的话, 我工作室里的作品肯定一天之内就会全部卖光。 但我做石雕只希望很多年以后,人们会记得浙江青田有一个叫吴松江的人,给子孙后代留下了那么多艺术珍品。”
吴松江令学生们看到了当代民间艺人的坚守,而北京纸雕艺人吉胜久则为学生们展现了“官员艺术家、艺术家官员”的风采。吉胜久曾为北京崇文区政府官员,他从上世纪80年代起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手工创作,被冯骥才誉为“十指能传万物神”。“崇文区是民族手工艺之乡,又有很多经典的古代建筑,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养育了我。”吉胜久介绍,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的古代建筑又十分发达, 因此把纸与建筑融合在一起,令他感到非常有趣, 他的第一个纸雕作品就是“永定门城楼”。“后来我又试着做纸雕的乐器、体育用品。我的一个纸雕京胡曾被朱镕基总理收藏,他还回赠了我一只镀金京胡。”吉胜久的纸雕做工精细、体量合适、素白无色、繁简得当,极具艺术美感,他通过纸雕艺术“追求自然之美,提炼生活之美,传递心灵之美”。“掌握公共权力的人更应该有审美情趣”,吉胜久结合他在城建工作中的决策说出的一番话,更赢得了学生们的热烈掌声。
对于这次“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请进校园”的活动,许多艺人都极为赞赏拥护。北京“面人汤”汤夙国激动地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民间艺术就像小小的野花一样千百年来自生自灭,没想到现在竟得到了国家乃至世界的重视。让民间艺人走进大学校园, 这是过去做梦都梦不到的事情, 今天梦想实现了。”天津“布雕常”常诚戏称,自己只是“搞艺术的票友”,“很多人不理解我一个大男人为什么会捏起针线来做布雕,其实我只是把自己心里想干、认为应该干的事干了而已。”常诚笑称,他真想从在座的大学生中拽一个来跟他学手艺,“我相信只要你把心思放在这里,肯定会做得比我还好,明天的大师就是你了!”他还衷心希望学子们,不光把“非遗”请进校园,更要把中国灿烂的民间文化请进心里。
2010.10.08
(新闻来源:渤海早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