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若繁星的津沽文化承载着许许多多的城市记忆,而韵律优美、个性十足的津味儿吆喝,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56岁的和平区退休工人王利勇,虽然双目失明, 但多年来潜心搜集整理了300多段濒临绝迹的津味儿吆喝,被誉为盲人“叫卖王”。目前,他正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积极筹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五岁起学津味儿吆喝
“凉料儿地好喝,败心火嘞……这是老南市卖雪花酪的。”“上鞋、砸眼、锁口儿、寸莲……旧时帮妇女们上鞋的小贩都这样唱。”近日,在盲人“心目影院”的“非遗在我身边”特别活动中,王利勇为大家展示了拿手绝活。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一身灰布长衫的他吆喝起来字正腔圆、架势十足。配合着风格迥异的叫卖,他一会儿摇铃铛、一会儿挑担子、一会儿敲板子,忙得不亦乐乎,脸上却始终挂满了笑意。
王利勇告诉记者:“我四五岁时跟三位80多岁的老艺人学的吆喝。现在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但只要家人有空就会带我到郊县采风,以声会友、继续‘偷艺’。”
每天练习吆喝“贯口”
“50多年来,我家一直住在老南市附近,那里是天津民间艺人和商业聚集区。从我记事起,无论是临街商铺的吆喝还是走街串巷小贩的叫卖,我都特别喜欢听。在我看来,它比京戏、大鼓书还有意思,常常要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走上好几条街。为了能更好地‘偷艺’学吆喝,我经常主动帮着小贩们打开水、换零钱。”
童年的深刻记忆、成年后的点滴积累,原汁原味的津味儿吆喝早已成了王利勇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每天一大早,他都要把大段大段的吆喝重新熟悉一番,经常弄出有人循声来买东西的笑话。“吆喝是语言的艺术,它就跟相声的‘贯口’一样,容不得丝毫偷懒,一天不‘遛活’就会生疏。”
父子排演吆喝情景剧
为了更好地传承,王利勇除了把自己掌握的叫卖声分类录音保存下来之外,还在家人的帮助下,忙着搜集各种小商贩的道具,小到木尺、扁铲,大到独轮车,涉及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此外,他还和儿子一起,把200多种津味儿吆喝恰当组合,排练成了系列情景剧,义务演出。从锔盆锔碗、扎笼屉、箍筲,到卖锅饼、卖包子、开澡堂子,形形色色的叫卖绝活完美演绎出了上个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老天津卫的生活图景,令人仿佛回到了昔日老城厢那蜿蜒曲折的胡同。
“津味儿吆喝是天津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可能把各行各业的叫卖绝活搜集、记录下来,就相当于从一个侧面传承了老天津卫的声音记忆,这是我的终身追求,更是我最大的快乐。”王利勇由衷说道。
2010.06.17
(新闻来源:今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