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诵国学经典 抒爱国情怀——记河西区中华吟诵社成立
        

 

  “汨罗江, 一条永远流淌着诗歌光荣与梦想的河流…… ”在孩子们稚嫩而洪亮《端午节》的朗诵声中,人们走近五月初五,感受“樱桃桑椹鱼菖蒲”的隽永,走近屈原, 聆听“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绝唱。5月29日上午,一场“中国风·中华情”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月展示活动在上海道小学进行,同时,河西区中华吟诵社正式成立。在整场展示活动中,吟诵表演也成为了最大的亮点。 此举也是河西区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抢救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
  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至今在汉文化圈国家中一直盛行不衰。河西区成立中华吟诵社,旨在通过吟诵这一古老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吟诵知识,做到“为往圣继绝学”。 2009年6月,中央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考察第42中学中华美德教育工作时提出,应该在学生中开展吟诵学习。以此为契机,明德国学馆馆长柯兰积极筹备,在河西区政府、教育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本市首家吟诵社。
  吟诵社由柯兰担任社长,副区长刘国胜和国家语委中华吟诵学会理事程滨担任名誉社长。第42中学、海河中学、枫林路中学、培杰中学、上海道小学、师大二附小、珠江道小学、水晶小学、南湖小学、天津小学、四号路小学、平山道小学成为河西区中华吟诵社首批成员,开始吟诵学习。展示活动中,海河中学的《龙文》、四十二中的《过零丁洋》等经典诵读受到人们的关注,12所学校的同学们还进行了吟诵展示,共同传承中华民族的这一悠久文化。
  社长柯兰告诉记者,吟诵是古代人读书的一种方法,每个人都不完全一样,吟诵更多地是融入情感,对经典的体验会更加深刻。 河西吟诵社下一步将分对老师、对学生以及集中到国学馆整体培训三个层面进行, 吟诵社要做的就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开展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人格教育,能使今天的孩子修身养心,内心得到升华。

                                             2010.06.03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