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和假日是完全不同的,节日是我们生活中的美,国家拿出一天的时间施行清明放假,说明节日在人民生活中的文化地位。 节日文化最重要的是会影响人的精神,沁润人的心灵, 因此,培养人民的节日文化情怀最为重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 4日在山西介休清明论坛上,面对海内外近百名学者,发表《在节日中享受我们的节日文化》专题演讲,他特别强调,传统节日文化应该进入孩子们的课本中。
清明节到来的时候,很多人都跑去看樱花,特别是在很多年轻人的心目中,这个传统节日似乎就是一个“大周末”。对此冯骥才认为,不应该去过多地责难年轻人,清明节作为国家法定节日今年才进入第三年。清明作为传统节日,却与我们中断太久了,因此在节日中如何享受我们的节日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节日还处在政府与专家携手引导的阶段,节日文化不应该急于建设,不要轻易去‘打造’,但怎样将节日真正还给人民,也是节日文化传承中所困惑的问题。”
冯骥才认为,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是传承节日的精神。“比如春节,团聚是第一主题,才会有上亿人的‘春运’,这就是集体的文化力量在发作。比如清明,就是两大主题,怀念亲人,还有对大自然的亲近。踏青寻春,好似在人群中像寻找恋人一般寻找春天,中国人是多么会创造享受节日文化的美。”冯骥才说,这些精神主题就是我们节日文化的基因。
冯骥才说,节日就是应该人民来过,节日的传承者就是全民,有了集体的认同,集体的记忆,节日才可以传承。因此,培养节日文化情怀,必须从孩子们开始。沁润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从小就有节日的记忆。“节日文化应该进入孩子们的教材,如果他们没有这样的文化成长氛围,只是每天面对着电脑,我们的节日建设是不可能的。但我反对应试,应该像走进博物馆一样,在欢快之中给孩子留下美好的节日记忆。我觉得这样我们才会放心,否则随着淡漠,疏远,隔离,我们的节日就会变成一个‘大周末’了。”
2010.04.06
(新闻来源:今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