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天津市公布的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河西区两项传统技艺榜上有名,分别是天津“三绝”之一的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和古铜(银)鎏金器修复及复制技艺。 目前河西区非遗项目获得批准区级保护级别的有4项,市级保护级别的为4项,国家级保护级别的为2项。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是天津麻花最正宗、秉承传统工艺的百年老字号麻花老店,与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并称为“天津三绝”,并位列其首。十八街麻花选料考究,工艺精良,色泽金黄,酥脆香甜,风味醇厚,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如今,桂发祥已发展成为大型饮食集团公司,并一直秉承传统制作工艺,通过产品创新研发、生产工艺创新和品牌营销创新,赋予桂发祥传统食品安全、绿色、健康和休闲时尚等现代要素,成为科学食品配方、现代化生产工艺和传统文化与时尚美食共享理念的现代传统食品。
鎏金工艺,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技术。在青铜上鎏金的技术发明于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鎏金是把金子和水银合成“金汞齐”,将“金汞齐”涂在铜器的表面,加热使水银蒸发后只剩下金子留在了铜器的表面而不脱落。铜器、银器都可以鎏金。
百年桂发祥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具有选料精细、 工艺考究的传统。
清朝末年,天津卫海河西侧,繁华喧闹的小白楼南端,有一条名为十八街的巷子,一个叫刘老八的人在这里开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铺,字号为“桂发祥”。刘老八有一手炸麻花的绝活儿,铺子总是顾客盈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大家觉得麻花有点乏而生腻,生意不如以往。一天,店里少掌柜出去游玩,回到家又累又饿,没什么可吃的,只剩下一些点心渣。少掌柜让人把点心渣与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锅炸。结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大不一样,酥脆不艮,香气扑鼻,味道可口。于是刘老八精心钻研,在麻花的白条和麻条之间夹进了什锦酥馅,配以桂花、闽姜、核桃仁、花生、芝麻……还有青红丝和冰糖夹在麻花之间。为了使自己的麻花与众不同,增强口感味道,延长放置时间,取材也愈来愈精细,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岭甫种植甘蔗制成的冰糖、精制小麦粉,制作成不仅存放良久不艮,而且香气四溢,味道香脆可口,满口生津。历经数年反复精心研究,刘老八终于创造了金黄油亮、香甜味美、久放不绵的什锦夹馅大麻花,从此“桂发祥”麻花享誉津门,成为天津卫赫赫有名的食品“三绝”之首,桂发祥因此创立百年字号,桂发祥麻花成为百姓最爱的食品。
桂发祥走过悠悠百年,今天,桂发祥生产厂区完全执行国家环保标准,实行全封闭无菌净化生产,采用电脑程控生产线及数字化视频现场监控管理,使进货、生产、存货等20多道关键工序实现自动化连续作业,日产麻花达50吨。为适应现代人的品味,改造了传统的单一品种,增添了补钙、无糖、可可、黑芝麻、椒盐、水果等50多个品种。经营上引入连锁商业理念,天津已经有300余家“桂发祥”店铺。并走出国门,销往12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已超过亿元。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国家商务部授予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桂发祥炸制的长1.556米、重24.98公斤的大麻花成为吉尼斯世界之最。
掌握古老鎏金技艺的罗毅
今年54岁的罗毅是 “古铜(银)——鎏金器”修复及复制技艺的掌握者, 成为古老的鎏金技艺在天津承上启下的工艺大师。
罗毅八十年代从天津大学毕业,喜爱石雕艺术和首饰镶嵌的他,在天津首饰制作圈小有名气。一日,两位买首饰的北京人把一件铜肧的千手观音递给他问:“你能做鎏金吗?” 这时的罗毅还不知鎏金是何物, 他和几位徒弟只是用土办法镀上一层金,这件事却给好学的罗毅留下一个课题:什么是鎏金?怎样做鎏金?他向自己的几位师傅讨教,无人能答。得知中国历史博物馆古铜器研究员高瑛会此技艺,他直奔北京高瑛家,病中的高先生尽管讲话吃力,还是一字一句地把鎏金的做法、所需原料告诉了罗毅。回津后,罗毅连夜实验, 高老说的原料名称是师傅们的行话,与现代的化学原料无法对应,又没理论数据支持,他只能摸索着干,屡做屡败, 时间不长就用去了五六十克黄金。他没有灰心,几经挫折最终实验成功。经罗毅一双灵动的手,把一件件古老的传世之品进行仿制,还为国家修复了很多金铜(银)文物。
罗毅成功了。 古铜(银)鎏金器的修复与复制不是一般的技艺, 涉及到材料学、铸造学、考古(鉴定)学、美术、历史学、机械加工、首饰制作、化学等学科,需要掌握“剔、挂、拉、錾”,“铸、锻、板、焊、钻”等多种技能,一个作品需要经过11个步骤,113道工序,从始至终全部为手工生产,其制作过程和所用工具都是一个个系统的工程。
罗毅, 作为天津“古铜(银)——鎏金修复技艺”的掌握者, 他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把自己掌握的传统古铜(银)的修复、鎏金技艺传授给更多人,让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技艺后继有人。
2010.03.05
(新闻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