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4年建村的北辰区西堤头镇霍庄子村与天津卫“同龄”。 村里的6位老人历时两年编纂了《霍庄子村村史》,主要包括村子的历史概况、工业农业发展、人物党建、民情风俗等。“知史可鉴古今、知荣辱、励后人”,老人们表示,希望通过他们所记录的村庄发展变迁的时代印记、勤劳朴实的村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出的诸多动人故事,激励后人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新中国成立后,村民吃上大米白面
霍庄子村坐落于北辰区北部,共有930户人家, 近3000余人。“霍庄子村虽名不列地图、身不在典册,可这里的村民勤劳朴实、爱国爱乡。”据村史编纂者之一、今年已67岁的霍洪鹏介绍,霍庄子村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建村,当时一位名叫霍景芳的人携带眷属从山西洪洞县迁至霍庄子村定居,村名最初为“霍家庄”,后来改称霍庄子。霍庄子村属于革命老区,1943年就成立了地下党组织,抗日战争年代先后有55人参加抗战,解放战争时期还被评为“支前模范村”。
据村史编纂者之一、67岁的霍俊儒介绍,霍庄子村地处洼地,在旧社会,霍庄子一带水灾连年,村民生活苦不堪言。“洪水来时一片汪洋, 水退后又是赤地百里,落下了白茫茫一片盐碱地, 庄稼所收无几。因为水患,村民们仅靠捕鱼捞虾维持生计。新中国成立以后,水患才得到彻底根治!”霍俊儒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对华北地区河流进行治理,霍庄子村增加了上万亩良田,每年种植高粱、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村民吃上了大米白面。
改革开放,让日子越来越红火
“梳理本村的历史,就是为了激励后人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村史编纂者之一、曾当过村小学校长的魏树森老人说。目前《霍庄子村村史》的编纂已接近尾声。
“1984年4月28日, 霍庄子村修通公路,接通了自来水,改变了过去家家户户挑水吃的历史。霍庄子村真正发生巨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魏树森说,在过去的几百年时间里,霍庄村人识字的人没有几人,但近30年来,村里上过大学的人就有上百人。村里已建有托儿所、幼儿园、村立小学及霍庄中学。
“过去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今,村里各种娱乐设施齐全,相继建成了村民学校、村文化活动室、村民服务中心、村文明示范街、村街心公园等。”村支书霍宝安说,目前村里共有养鱼池二十多个,养牛场、养鸡场十多个,企业十余家,生产的冷食、鱼饲料、毛衣编织针及化工产品等远销国内外,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短短二三十年,霍庄子村人的生活已发生了巨变,这部村史也记录了本市新农村建设的新成就和新变化。
2010.02.23
(新闻来源:今晚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