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日中午开始,天津图书大厦一楼就开始有上百名读者手捧贺岁书《津城老胡同》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安静地翻看着书籍,等待签售活动的开始。随着读者不断加入进来,这支队伍见首不见尾,大家说:“‘今晚贺岁书’六年出了六本,我们每到正月初六签售的时候都要来。总是红红火火的封面,总是讲我们天津的文化历史,总会在这里见到大冯,总能拿到一本天津文化名人的集体‘签名本’,过年的时候得到这样一本书,大家觉得一年里都充满喜气儿、充满文化气儿。”
作为“今晚贺岁书”顾问,冯骥才的出现令读者们为之雀跃,“给冯先生拜年”、“您过年好”、“我们最爱看您的书”……读者队伍中不断传出问候的话语,让签售活动好似朋友间的一场大聚会。冯骥才表示:“无论多么忙,我每年正月初六都要在图书大厦和读者们见见面,互相拜年,我称之为‘接地气儿’。因为读者平日看到的只是作家的作品,相互间缺乏交流,其实没有读者就没有作家,因此过年的时候能和我的读者进行互动,会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期望和要求。”
签售过程中,冯骥才一边手不停歇地签名一边告诉记者,今年这本《津城老胡同》勾起了太多读者的往昔记忆,不像《六百岁的天津》、《津沽能人》、《天津老画》 那样讲述天津历史文化, 不像《天津卫过大年》、《津门传家宝》侧重乡土风情,而是令人触景生情, 在书中重温曾经的胡同生活, 因此今年的贺岁书是直“捣”百姓心窝子,更增添了浓浓的热爱故里的情意。“我今年会完成一部自传体式的文学作品,名字就叫《九迁》。我是在天津出生的,至今我搬了九次家,一次搬家就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这其中充满了喜怒哀乐,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和记忆,我会充满真挚感情地讲给大家。”或许正是这本《津城老胡同》,让冯骥才在虎年新春有了这样一个写作计划,冯骥才说,他希望在来年的这个时候,能为读者签售这本《九迁》。
“今晚贺岁书”每年签售都是作者们的一次集体亮相,今年也不例外,《津城老胡同》部分作者、天津文化研究学者罗澍伟、吴裕成、尚洁、曲振明、由国庆等,封面设计陈栋玲,插图设计王玉荣,本书责任编辑魏新生等共同参加了昨天的现场签售活动。大家和“今晚贺岁书“走过了六年,每一本书的出版都有来自他们的一份力量。“一本书一天可以卖到上千本,这在哪座城市都是没有出现过的现象,但在我们天津,每到过年的时候,读者都会来到这里捧书过年,成为一种文化的新时尚。”
确实如学者们所讲,整整一个下午,图书大厦一楼被热情的读者所包围,红火的场面胜过购物商厦,胜过娱乐消费场所,这其中有上年岁的老人,有中青年读者,更有十多岁的孩子们。“今晚贺岁书”是一套乡土文化大全,更似一份情,将津城百姓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
“‘今晚贺岁书’应该坚持下去, 贺岁影片哪里都能看到, 但是贺岁书只有我们天津有。我们已经坚持了六年,我们选择的题材都是我们城市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史,看贺岁书就好比听一首老歌,百听不厌更能拨动读者怀旧的情怀。”对“今晚贺岁书”不断壮大,冯骥才充满信心。
2010.02.21
(新闻来源:今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