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昨日从市文化广播影视局获悉,日前本市公布了“第一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确定了第一批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等7类,共47名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的代表性人物;非遗项目的最大特点是人在艺在,人亡艺绝,对非遗项目的保护重在保护其传承人。本市首批47名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布在7大类项目中,其中,传统音乐10人,传统舞蹈2人,传统戏剧13人,曲艺4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5人,传统美术10人,传统技艺3人。市民所熟悉的津门法鼓、京剧、评剧、相声、杨柳青木版年画、风筝魏风筝等均确定了数量不等的传承人。
传世绝技无法像古建筑一样以恒久形式保存下来,于是,那些掌握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人,就珍贵得如同“活化石”一样。然而,在首批47名传承人中,有超过一半的传承人年龄在60岁以上, 75岁及其以上的达到8人;而且,47名传承人的非遗项目覆盖范围与本市已公布的前两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相比较为有限。难怪本市一位长期从事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的资深人士忧虑地表示:“应该看到,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数量以及所覆盖非遗项目的数量还是有限,而且传承人整体年龄偏大也不利于非遗项目的长久传承,更多、更年轻、范围更广的非遗项目传承人还有待培养和挖掘。”
2009.12.09
(新闻来源:渤海早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