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天津武清竹马会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天津市武清区大孟庄镇寺各庄村有一道传承200多年的花会——竹马会。今年, 它被纳入天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这一古老花会又一次焕发了生机。近日,记者走进寺各庄,领略了它的独特风采。
  据这个村的老人讲,竹马会是200年前由一位山东艺人带入村里,受到村民们的热情欢迎,吸引了很多人争相学习,由此传承下来。所谓竹马,指的是表演者的道具马是用竹片做成坯子,外面包上绸布制成的马。演出时,表演者将竹马挎于腰间,仿佛骑马的样子。 寺各庄竹马会的演出内容取材于西汉时昭君出塞的故事,表现昭君离别故土时难舍的感人场景。故事中有9个人物,包括昭君、毛延寿以及男女随从、迎亲使节和一个打伞的小丫鬟。除了小丫鬟外,其余8人都骑有竹马。 竹马会的服装和化妆颇为讲究,演员的行头和化妆几乎全部按照戏曲的样式。
  竹马会的表演分为武场表演和文场演唱。武场表演主要是演员骑着马穿梭般地来往冲突、盘旋、跳跃,队形不断变换,摆成各种阵势。竹马会讲究队形变化,有“一条线”、“龙摆尾”、“对边”、“盘玉柱”、“金钱眼”等多种队形。武场表演间歇会有“文场”演唱。竹马会原本有一套唱词,包括《叹行人》、《春景》、《十二月花名》等,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曲调没有全部传承下来,现在只有个别演员能够演唱《十二月花名》的片段。
  多年来,竹马会以其独树一帜、文武兼备的特点,成为远近闻名的一道花会。逢年过节,竹马会就受邀在全区各地表演,深受群众的喜爱。
  寺各庄村党支部书记任志祥已经担任竹马会会长近30年, 他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竹马会在我们村扎根并传承下来,是我们村的骄傲。今年,竹马会又被纳入天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推荐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我们是个很大的激励,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把这门艺术继续传承下去,丰富老百姓的业余生活。”

                                      2009.11.25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