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宁河县丰台镇的木板年画,要追溯到明朝中期,清朝乾隆至民国初期是其鼎盛时期,当时丰台镇共有大小年画作坊三十余家,年产量近千万张。《丰润县志》中曾记载“户户妙手绘丹青”的红火场面。近日,记者采访了丰台木版年画的第五代传人——宁河县丰台镇61岁的画师董静。
董静告诉记者,丰台木版年画继承了北方平水系统的坊刻传统,它与杨柳青、武强炒米店同是这一系统的不同分支。丰台木板年画更为质朴、粗犷、色彩艳丽,多取材于历史典故、时事风俗及戏曲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其中以神祇类为大宗,如灶王、门神等。2007年,丰台木版年画被认定为天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制作风格上讲,丰台年画多为等量颜色的套版印刷,有三色、四色、五色,最多的有七色套版。印刷后仍有一些粉脸、开眉眼、描金等工序需要手工完成,还有一些神像面部要贴一层金色锡箔。“一张木版年画从印刷到装裱要经过36道工序,目前有些传统工艺经流于机械化,失去了手工艺品的价值。”而董静坚持以手工保留传统工艺的纯朴。
从小喜欢绘画的董静一直对木版年画情有独钟。很小的时候,他喜欢拿纸笔把小人书上的人物一个个地画下来。上小学的时候,他经常偷着看奶奶和叔叔制作年画。作为义盛做画铺的第五代传人,他从奶奶和二叔那里不仅继续了传统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还继承了奶奶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40多幅传统版画。
几十年来,尽管传统丰台木版年画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他一直没有闲过。如今,他有一间画室、一个画铺、一个小画厂及十几名员工。董静说,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了,他正在努力使传统年画的特点得以保留,同时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文化韵味融进去,赋予这门传统艺术以新的内涵。
2009.11.18
(新闻来源:渤海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