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总结合唱艺术的创作、表演,总结中国合唱发展的道路、方式、方向。中国合唱协会即将面向全国开展中国合唱史料整理与研究工作。这是日前在天津举行的“中国合唱史资料整理工作座谈会”上获悉的。
中国合唱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艺术史学者刘恒岳对记者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是个年轻的学科,1959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组织人员着手编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要》,经过五、六年的努力,打开了这门学科十年来的停止不前的局面,在史料、编写、教学等方面作了奠基性研究工作。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工作开展50年的时候,由中国合唱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主持的‘开展中国合唱史料整理工作’也摆上日程。做好合唱史首先要做好‘史料’搜集与整理,这是个不断走进‘故纸堆’又不断走出的过程”。 “从中国的现实出发, 合唱史研究至少应该涉及政治、文学、教育、宗教、民俗、民族、文化交流、音响、声乐、指挥、伴奏等领域。但是目前‘合唱研究’还不要说‘史’,仍旧停留在‘表述’阶段,缺乏必要的相关学科至少是‘史料学科’的支持与支撑,真正属于合唱史的专题论著并不多见。音乐史学内容涉及广泛,加强专题研究无疑可以丰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事实上没有专题的深入研究,综合的理论研究是无法建立的。”
近百年来,我国新音乐运动的历史,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从合唱开始的。从学堂乐歌开始,涌现出开路先锋的作曲家和优秀的合唱作品,开拓和奠定了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道路。人民政权建立六十年来,共和国合唱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作曲家用乐谱和歌声赞美新中国,歌颂新时代,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经典合唱作品。
座谈会上,来自天津艺术史专业委员会的学者常兆新等向大家介绍了天津开展合唱史料收集、整理的做法,展示了部分珍贵的历史文献。文字与声像文献相互印证了“色彩斑斓、成果丰厚”的中国合唱发展史,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来自北京、天津、成都、广州、石家庄、开封、呼和浩特、福州等地的艺术史专家、指挥家、作曲家、史料专家李培智、张弦、戴于吾、张以达、张坚、曹光平、何志华、曹德森、王振良、齐珏等30余人出席了中国音乐史上的首次合唱史工作会。
据悉,中国合唱协会将推广天津合唱史研究的做法,依托天津艺术史研究的良好基础和人脉资源,在座谈会的基础上力争年内对合唱史史料整理工作作出初步部署,近期正式启动合唱史研究计划。
2009.08.02
(新闻来源:天津市历史学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