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天津市北辰区天穆镇王庄村委会门前广场上乐曲飘扬,村民们跳交谊舞、踢花毽、演小品、卖小吃……纳凉消夏,其乐融融。
近年来,天穆镇把文化事业摆在全镇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发展群众团队,完善文体设施,打造文化品牌”,创造性地组织推动文化工作。从办小品大赛到推出“周末戏剧大舞台”,目的都是让群众参与,让业余文艺团体担当主角,让农村群众成为文化的主人。该镇先后被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体育工作先进集体”。
完善设施是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场地和设施是基础。”7月4日,天穆镇镇长陈健对记者说,“近几年,镇里累计用于文化设施建设投资超过2000万元。相继建成了镇文化娱乐中心 、各村文化活动室以及室内游泳馆 、花毽馆、摔跤馆、棋牌室、活动广场等多种文体活动场地,并配备了相应设施。全镇形成了以镇文化中心为龙头、村(居)文化活动室为主体、各晨练点为补充的硬件设施网络,为群众开展文体活动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该镇文化娱乐中心是北辰区首批建成的市级达标单位之一,内设有能容纳300人的多功能小剧场,以及图书馆、多功能厅、服装室 、乐器室、书画室、儿童艺术培训中心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等,并配备了6名工作人员。小剧场配置了一流的灯光 、音响及舞台设备,具备了专业演出的条件和功能。图书馆藏书15000册,报刊杂志50种,可同时容纳40多人阅览。
目前,该镇文化娱乐中心利用率达到了百分之百,满足了多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从建成至今,该镇文化中心共组织各类演出活动近千场,接待群众近30万人次,图书馆服务读者近20万人次,在服务和带动群众文化活动方面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打造品牌是关键首创于天穆镇的“天穆杯”小品大赛经过十几年的培育打造,目前已走向了全国,成为天津市群众引以为豪的全国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国兴起了“小品热”,但其中反映农村题材的作品却少之又少。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促进农村小品文化的发展,搭建郊县小品文化的展示平台,同时也开辟一个对外展示天穆镇形象的窗口,在天穆镇群文工作者的创意推动下,“ 天穆杯 ”小品大赛应运而生。从1989年至今,“ 天穆杯 ”小品大赛已成功举办了12届。一大批作品通过“天穆杯”小品大赛而走向全国 ,走上电视荧屏。在历届“天穆杯”小品大赛中 ,涌现出了《翠翠》、《风车》等近十个优秀作品,曾分别获得文化部全国“群星奖”金、银、铜奖。
为使这个品牌活动更富有生命力,影响范围更大,该镇在筹办第11届“天穆杯”小品大赛时,将小品赛剧本的征集范围从本市扩大到了全国。到2008年,筹办第12届“天穆杯”小品大赛的时候,此项活动得到了国家文化部、市委宣传部、市农委、市文化局等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确定本届比赛为“天穆杯”全国首届“新农村、新文化、新风貌”小品展演。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78个作品参加比赛并在北辰区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决赛展演。天穆镇选送的小品《雨中情》获得一等奖。
群众受益是目标“天穆镇百姓好福气,天天不花钱看大戏。”近年来,天穆镇文化站每年日常活动经费都保持在30万元以上,且全部纳入镇财政预算。按照文化站工作特点,始终保持着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
在文化站的引导和帮助下,该镇各村(居)先后成立了包括广场舞蹈队、京剧团、评剧团、曲艺团、民乐团、河北梆子剧团、花毽队等群众文化组织60余个,培养文化活动骨干300多人 ,带动群众数千人。镇文化中心每天都有演出,各村文化活动室每天都有活动,全镇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活动氛围。2008年4月 ,该镇推出了“周末戏剧大舞台”专场演出活动,按照每周一台新剧目,每场一个“ 名演员 ”的要求,各业余文艺团体轮流组织节目,每个周末都为全镇群众奉献一场精彩的演出,场场观众爆满。到目前已经连续演出50多场,免费接待镇内观众20000余人次。
该镇花毽队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夺得表演项目银牌 ,在第六届全国农运会上获得了两金一银的好成绩,展示了体育运动之乡的风采。戏剧小品《雨中情》和健身花毽参加了去年在江苏举行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农民文艺会演”,分别获得金奖、铜奖。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已成为全镇群众日常的生活内容。
2009.07.12
(新闻来源:农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