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市容园林委获悉,中山公园提升改造工程基本完工,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的24组碑刻落户公园,彰显本市文化历史传承,将成本市又一人文景观。
中山公园的前身是劝业会场,是我国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公共园林,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公园修建于光绪末年, 初建为劝业会场的公众花园, 民国年间曾改名为天津公园、河北公园。因孙中山先生曾两次在该公园发表重要演讲,改名为中山公园。
此次提升改造中,根据中山路的整体风格,按“恢复历史原貌,提升与保护并举”的原则,保留连廊、飞檐、四柱牌坊等中国元素,采用灰砖、红砖中式材料和欧式拱圈相互搭配手法对3750平方米的公园管理用房等园内建筑进行了改造,提升改建了欧式的景观凉亭, 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在公园绿化方面,丰富园内绿化品种,共栽植杜梨、红枫、造型紫薇、红鲁等植物30余种16500株, 铺草皮4000平方米。在充分体现中国园林文化的同时,局部区域植物遵循西方园林植物配置原则,应用地形结合疏朗草坪的形式,着力体现西方疏林草地和东方盆景艺术相结合的中西合璧的园林风格,总体植物配置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总体效果,改造后的中山公园将成为新型的街心公园。
为突出公园历史文化特色,在中山公园提升改造中将历年出土的共24组碑刻集至一处,汇成碑廊。这些碑刻上起明朝下至民国,或印证三岔河口商贾聚集,或揭示津沽文化渊源,或再现了本市繁荣,将成为本市又一处人文景观。
2009.07.07
(新闻来源:渤海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