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天津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天津清明节习俗丰富有趣。习俗内容不仅有祭祖、扫墓、禁火,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植树、放风筝等一系列风俗活动。清明节中,既有祭扫亲人墓地,一洒怀念悲伤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声,真是一个别有特色的节日。
  祭祖和扫墓是清明节重头戏。扫墓俗称上坟,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清明扫墓是初唐时民间悄然兴起的习俗,逐渐得到朝廷认可 。唐朝大历十三年(778)开始,官吏们有了清明假期,先是放假五天,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到七天。此后各代均给假期 。唐朝时清明节祭祖一般有两种形式:一为家祭,在家里设供或在祠堂太庙祭祖;一为墓祭,去坟茔墓地祭祀祖先,清明节祭祀祖先主要是墓祭,这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适于户外活动有关。
  墓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除草和填土。因为我们的先人把墓地看作是死者生活的地方,墓穴相当于住房,如果坟墓杂草丛生或坟土流失,就像房屋被毁坏了一样,因此必须除杂草,添新土,相当于对死者住房的修缮。富裕的人家,清明时还修坟立碑,可见墓祭之重要。
  墓祭的另一重要内容,是上供、烧格钱。上供,就是设供于坟前,摆上供品,烧香祭拜;“烧格钱”,即为死者烧纸钱,意思是给先祖送钱花。有的人家还把剪好了的纸钱压在坟顶或坟堆的四角,谓之“压钱”。
  农历三月清明,春回大地,正是春游的大好时光,天津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那时的秋千多用树桠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的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的。“插柳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插柳植树成活率高,成长快,自古以来天津就有清明插柳植树的习俗,并且一直流传至今。至于“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春风把风筝送往远方,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随着社会的发展,天津清明的习俗也在变化。如清明网上祭祀、清明祭扫先烈、扫墓之时不烧纸,献鲜花,并将扫墓与旅游相结合等新习俗也在悄然形成。

                                         2009.04.04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网——天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