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执着追求艺术 不懈探索发展
                静海画家作品挂到天安门贵宾厅

   
                   
                                 
 

  人的追求总有最高境界,但由于行业和领域的不同,其目标和意义也不尽相同。前不久,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静海画家于守义凭着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使自己精心创作的山水画《红旗渠胜境图》,经过专家组的层层遴选,在众多书画藏品中脱颖而出,被悬挂到北京天安门城楼的一号贵宾厅,展示了静海书画实力,成为静海“文化兴县”战略实施进程中的一大亮点。北京市委原副秘书长杨登彦评价说:“天安门是祖国的心脏,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展示, 天安门城楼每年仅限于悬挂9幅国画作品。静海画家于守义先生的画作能够在这里得到展示,应该说这既是作者本人的光荣,也是静海人民的光荣,更是中国艺术界的光荣。”
  于守义,静海县人,多年从事绘画创作。上世纪70年代即随于复千先生研习写意花鸟,后受张世简先生、孙其峰先生教诲和指点, 曾随孙克刚先生学习山水。 先后受教于中国包装装潢刊授大学、天津东方艺术学院、中国函授学院、 中国文联画高级研修班和中国美协培训中心花鸟、 山水高研班等处。作品清新润泽、华滋灵动,以功力见长。 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大型展览, 并发表于报纸杂志。1997年参加香港回归作品展、海峡两岸书画作品展。1998年参加全国第八届群星作品展、全国当代千名国画家作品展。2001年,中国文联在太行山成立太行山中国画协会,于守义当选为协会常务副主席。从走进太行山开始,便对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常年驻扎山间观察生活、体验生活。2002年参加当代艺术家精品展并出版《当代实力派画家于守义画集》。2003年,作品《春风得意图》被中南海收藏。在对艺术的追求中,于守义更加迷恋太行山区的风土人情,他置身大山深处写生创作,所到之处都感同家居。在他的许多山水画中,融注更多的不是技法,而是感情,是对大山深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爱。2005年冬季太行山中国画协会在太行山上举办首届“太行山国画展”,开展前夜天降大雪,崎岖的山路被全部封堵,为弘扬太行精神,鼓励艺术家亲近大山、理解大山、歌颂大山,让更多的太行山人认识国画,欣赏艺术,林州市委书记亲自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清除山路积雪长达40余华里。这壮举深深地感染着担任此次画展活动主持的于守义,“它不仅清除的是积雪,而更伟大的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再现,这是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和光大”。他心中承诺:“今生,如有一天能把自己的画作挂到天安门城楼,那么这幅作品一定是太行山的红旗渠。”为了实现这个夙愿, 几年来, 他坚持深入太行山每年数月之久,2007年春节刚过,他便踏雪进山,用真情亲吻着太行山的岁月风痕, 用灵感品读着红旗渠的人情文脉。整整一年间,他三进太行, 五易画稿,终于以艺术的表现手法把红旗渠, 把红旗渠精神悬挂到了历史的最高殿堂, 定格在了时代的聚焦点上。我国著名美术评论家汪卫胜评价说:“《红旗渠胜境图》整体作品气势宏大, 瀑布、溪水、 山石浑然一体,用点和线的穿插展现出了太行山人民的铁骨,展现出了红旗渠坚韧的精神。”
  艺无止境,学无止境。为使自己在书画创作中进行新的探索,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于守义不惜时间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书画系研究生班的学习,师从著名山水画家苗重安先生,对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表现和现代艺术进行深入探索,力求在今后的创作中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

                                   2008.11.04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网——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