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走了。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天津市文联、天津日报报业集团 、今晚传媒集团 、南开区政府、天津文史馆、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昨天下午联合举办“张仲追思会”。“张仲的逝世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言语中透着遗憾,“曾经最贴心的朋友、知己,却忽然离开了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去追思张仲,他的为人与为文,在大家心中更深刻了,更立体了,也更清晰了。”
追思会现场被刻意布置成淡绿色。冯骥才说,因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张仲可以说是天津文化的化身,是天津文化的“魂”,虽然他走了,但他留下的天津地域文化的“魂”不会散,学者们还要凝聚在一起,尽心培养年轻一代学人,把我们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张仲长期从事民间文艺写作与研究,在民间美术、戏剧、影视领域发表了大量作品,成绩卓著。中国民协特发唁电高度评价他为推动天津民间艺术发展、弘扬优秀中国民间文化作出的毕生努力和贡献。
天津文联党组书记、秘书长孙福海在发言中说:“中国民间故事、民谣、民谚三大集成的编纂,由天津文联承担。这三项全国民间文化重点工程的继承,都离不开仲老的鼎力支持。虽年事已高,但他坚持审阅所有原稿,注入全部心血却分文未取。临终前,刚刚完成的‘谚语集成卷’终于摆在了仲老床前。”孙福海说,张仲是天津民俗学研究的一面旗帜,他的理论体系、治学思想、人格魅力,都将对后学产生极大影响,他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天津宝贵的精神财富。各位学者在追思会上的发言整理成文章,将由天津民协编辑成刊,以这样的方式怀念张仲。
追思会由天津市文史专家崔锦主持,老同志石坚、罗远鹏参加。陈雍、杨大辛、罗澍伟、华非、尚洁等20余位老中青学者在追思会上相继发言。大家一致认为,张仲是研究天津民俗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为研究、宣扬天津民俗和地域文化,耗尽了自己平凡而又艰苦的一生 。杨大辛讲,“张仲一辈子致力于天津民间文化 ,其实抢救民间文化,就应该先抢救他。他有一肚子的学问,他是天津民俗文化的‘活字典’,没有了他,我们的民俗文化也失去了鲜活的色彩。” 罗澍伟连夜撰写了悼念文章:“对于一个人,重要的不是他所得到的 ,而是他所付出的;不在于他的成功,而在于他的价值。这样的逝者 ,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而是把生命的影子,永远地印在了脚下的土地上。”
张仲生前曾连续四年积极参与今晚传媒集团“今晚贺岁书”的编写工作,作为该套丛书的顾问与主要作者,他在治学上的严谨精神,给今晚报文化部的编辑记者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今晚报文化部主任魏新生在追思会上回忆起了与张仲交往中的感人往事,称张仲是一位不守旧、勤创新的学界代表人物,“连续四年我们一起从策划选题,到一步步落实,再到成书,《六百岁的天津》、《津门传家宝》、《天津卫过大年》、《津沽能人》无一不凝聚着他的心血 ,他就是我们的亲人 ,我们从他的身上 ,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文 ,都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张仲之子张尺一直念念不忘父亲的教导,这些话语对与会的每位学者也都清晰如昨:“民俗学不可或缺的要力是人”;“我们一本接着一本推出‘今晚贺岁书’,不是去宣扬手艺,而是做人的艺术”;“我们不仅要做民间文化的守望者,更要做民间文化的引领者”。
与张仲深交30余年的冯骥才对他的离去深为感喟:“这也是抢救民间文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最为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很多专家学者同样需要‘抢救性’的保护。很多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年事已高,如果他们没有了,其研究领域也就空白了。所以,这次的追思会,我们特别请来了一些年轻的学者,希望他们能够少一些功利之心,多一些对文化的神圣感。这样,将是我们对离去的仲老很好的告慰。”
2008.09.21
(新闻来源:今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