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大港文物摸底保护考证并举
              
“工业遗产”和“南塘遗址”成 “三普”重点
                                                    
 

  
  日前,记者从区文物局了解到,随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推进,大港区取得瞩目成果——南塘遗址“现身”。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本市南部无唐代历史记载的空白。同时,根据大港区的发展特点和“三普”要求,区文物局还将对区域内的工业遗产进行考察与保护。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07年4月开始,历时3-5年时间,以复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具有典型价值的近代工业建筑、设施等行业性质的文化遗产为重点。就大港区而言,“三普”期间,区文物局除对“工业遗产”和“南塘遗址”进行重点考察、考证外,还将对区域内已发现的42处文物进行复查,详细、准确地登录每处文物的名称、位置、地理坐标、年代、类别、数量和文物特征等基本情况;文物本体的保存情况和损毁原因;文物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现状以及文物的所有权属和使用管理情况等信息。
  刚刚发现的“南塘遗址”位于小王庄镇刘岗庄村附近水库边缘一高台上。 高台呈西、 南高东北底的不规则方形, 面积约300平方米, 高约1.5米左右, 高台上有条形石构件一块(约长2米,宽0.8米,厚0.2米)两面均有文字,由于风化严重只有少量文字可辨认。 莲花石座一个,石座上雕有莲花(仰莲纹)、麒麟、 双兽和花卉纹等浮雕。高台四周散落有大量的碎陶片、碎砖、白瓷片等。经初步考证,“南塘遗址”上唐、宋、金、元、明、清各时期文物均有。
  对工业遗产的考察与保护是大港区文物工作的特色。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中国开埠之后国外资本工业兴建的近代工厂、洋务派官员以及民间资本家兴办的中国民族工业、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构成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 。根据 “早期建设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业景观,标志某工业门类在中国的发端;与重大历史或政治事件相关联”等选取标准,目前大港区将的 “港5井”和天津石化涤纶厂的部分生产设施列为重点。
  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港5井”是本市第一口油井,是华北平原的第一口油井, 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口“功勋井”。它不仅对外国专家大肆叫嚣的“中国贫油论”给予了有力一击,更是对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关于华北平原、渤海湾蕴藏石油的学术观点的有力证明。天津石化涤纶厂的大化纤生产设施建设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为解决当时全国普遍存在的“穿衣”问题,周恩来总理批示建设、引进的全国第一套先进的生产设备。 

                                  2008.03.19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网——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