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一把剪刀剪出《清明上河图》
                                                    
 

  今年37岁的刘长慧是本市东丽区大郑村“大郑剪纸第四代传人”,也是大郑剪纸领军人物中的唯一一名女性。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 不仅在3个月内完成了一幅流传后世的“奇作”《清明上河图》,并将大郑剪纸这门中国传统民俗艺术推广到了国外。
  刘长慧是“大郑剪纸第三代传人”刘洪源的长女,10岁起,她便整天跟着父亲学习剪纸,20岁开始独立创作。她创作的《四大美女图》《红楼人物谱》《牡丹图》等作品,均在剪纸界赢得了较高声誉。
  父亲有意磨炼女儿 仨月完成剪纸奇作
  去年3月,刘洪源突发奇想, 要制作一幅能够流芳百世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他把刘长慧叫过来商量,结果爷俩一拍即合。在翻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后,正式制作开始了。然而,刘洪源忽然声称自己“身体不适”,制作工作只好全部落在刘长慧的肩上。
  在赶制《清明上河图》的3个月里,刘长慧几乎着了魔, 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刘长慧说:“画面上的流水和山坡纹路最难用剪纸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为了攻克这个难关,我一连想了好几天,最终才‘剪’出了流水和山坡。这一创作,赢得了父亲的肯定。” 刘长慧说,3个月后,当她把这幅5.2米长、1米多宽的巨幅作品交到父亲手上时,父亲竟高兴地哭了。
  “现在想想我才知道,当时是父亲故意逼我搞创作,有意给我施压,他想锻炼我独立完成大作品的能力。”说着说着,刘长慧哽咽了,她告诉记者,就在这幅《清明上河图》创作完成不久,父亲便撒手人寰了。
  把大郑剪纸产业化 吸纳更多妇女就业
  父亲的离去让刘长慧悲痛万分,但也坚定了她把大郑剪纸继续发扬光大的信念。她告诉记者,父亲在世时一直说,剪纸是中国的传统民俗,但要像以前一样“提着篮子走街串巷卖窗花”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一定要有创新,一定要把大郑剪纸做出自己的品牌。为此,刘长慧开始四处奔波,她争取一切机会让大郑剪纸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大郑剪纸,了解中国民俗。去年10月,刘长慧终于如愿以偿,在韩国仁川的“文化交流会”上,大郑剪纸备受韩国人追捧,刘长慧因此拿下好几笔大订单。
  现在,大郑剪纸的销路越来越好,但刘长慧却开始有意识地选择起“客户”来。对此,她有自己的理念:“我要让剪纸由工艺品变成收藏品。”刘长慧介绍,她想把大郑剪纸这项一直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做成产业,为大郑村更多的妇女提供就业机会。
  目前,刘长慧正和妹妹忙着赶制福娃、奥运系列剪纸。刘长慧说,北京奥运会开幕时,她准备把这些作品带到北京去。“那时,全世界的人都会齐聚北京,我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大郑剪纸、了解大郑剪纸。”

                                   2008.02.01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网——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