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中华建筑文化遗产编辑成册
                   冯骥才:为古建筑存档
                                                  
 

  由天津大学出版社与《建筑创作》杂志合作出版的《中华建筑文化遗产——瑰宝丛书》,将建筑与历史文化密切结合在一起,围绕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将中华古建筑的魅力浓墨重彩地呈献给读者,在出版界堪称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大手笔的制作。20日上午,该书启动仪式暨建筑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建筑馆内举行。
  《中华建筑文化遗产——瑰宝丛书》邀请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清华大学教授楼庆西、资深建筑学编审杨永生为顾问,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文联主席、今晚传媒集团高级文化顾问冯骥才、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马国馨担任丛书的主编。《中华建筑文化遗产——瑰宝丛书》将分期分批推出,其中首批15部作品将在今年夏季率先完成,预计全部丛书将在明年出齐。另外丛书作者队伍实力雄厚,可谓全国古建筑方面专家学者的一次整体亮相。
  在我国加速建筑发展的进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树立特色建筑成为突出的问题。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在开发、建设新建筑的同时,应保护与建筑血脉相连的传统历史文化,保留先人留给我们的街道、房子、礼仪、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甚至饮食起居,保留我们那些独一无二的特色,在新的建设中,也应把建筑文化遗产的精髓体现到我们的建筑里,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建筑文化遗产——瑰宝丛书》出版设想与冯骥才正在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主旨相吻合,为此,冯骥才特别担当了该套丛书的主编。
  在启动仪式上,冯骥才说,作家不可能不对建筑感兴趣,影响一个人心灵的是音乐,而影响一个人全部的就是建筑。在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建筑界的人士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这是我自己没有想到的,也是一个惊喜。“在文化遗产里,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学术上的建筑学,不单纯是样式、结构、装饰,她首先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留下的活的空间,是一个地域的代表,是一种审美价值的表现,还有大量的不被看到的却忽然被发现的历史记忆。从这样一个角度去看待古建筑,就要比本身丰富得多”。
  冯骥才称《中华建筑文化遗产——瑰宝丛书》就是给中国的古建筑建立一份基本档案,建筑中一部分是经典的,还有就是民居。经典的建筑是一个地域的代表,而民居则是这个地域真正的文化特色。“我希望这套丛书能在后者上多做文章,因为一座城市不仅仅需要一两处代表性的建筑,还应该有活生生的、沉甸甸的、有血有肉的文化记忆”。
                                 2007.04.22
                              (新闻来源: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