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腊月二十三春祭探秘消失百年天津味
                                                  
 

  断档百余年的天津春祭将出现在古文化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活动,天后宫管理委员会的挖掘人员要把它打造成天津的特有品牌,不仅聘请民俗专家现场讲解,还把天后宫各种压箱底的宝贝拾掇出来了。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南北交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天津文化的大部分都能在民俗活动中体现出来。天后宫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从历史资料中发现,从元代开始,天津的民间就有了一个特殊的民俗活动——春祭,说当时的场面达到了“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可从近代,春祭活动就不再举行,仔细研究后得知,这项民俗活动虽然已经有几百年历史,却已经从人们生活中消失100年以上了。
  保留独特的文化形式,重新将春祭操办起来,形成了这个想法后,工作人员还把它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上级部门进行申报。从传统中找到社会文明进步的痕迹,成了举办这个活动的目的,而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天津的民俗文化成为一个品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影响。天后宫负责人蔡长奎表示,天津人注重过年,民俗活动也是以民间节日为主线,根据天津文化的这个特点,春祭时间定在了农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天津人的小年,从这一天开始,年味儿越来越浓,春祭等于是给人们的高涨情绪“煽风点火”。
  春祭要体现天津民俗文化,发掘人员的资料大都来自于历史记载,谁也没见过它到底是什么样,亲眼看过春祭的天津人也找不到了,于是请专家讲解天津民俗的枝枝桠桠,就成了一个重头戏。历史记载中的形式摆在了桌子上,操办人员却把重点放在了民俗专家张仲的讲解上,一边听一边讨论春祭的每个细节。旁边还有一名工作人员,根据讨论中提到的器物名称,在各个殿内和库房内,将所需要的部分物件找了出来,并集中摆放在一个房间里 。这些物件包括传统祭祀需要使用的金瓜钺斧朝天镫等等 ,器物大都高约2米,主体多为木制,其他材质的装饰只占一小部分。
  摆放在一起的器物有几十件,占此次春祭活动所需器物的小部分,可浓重的红与金组合在一起,让这间十多平方米的地方热闹起来了 。工作人员说,所需器物的数量很多 ,后面还要根据专家的建议逐步置办,现在把仪仗和执事队伍的器物基本确定下来了,目前的这些器物都是天后宫历年积攒下来的,是压箱底的宝贝,只有重大活动才能使用。
  最终的讨论结果是此次春祭使用半套鸾驾的器物,因为过去皇帝出行的时候,才使用全套鸾驾。春祭是民俗活动,按照规格只能够得上这个标准,这也有文献资料和天津传统民俗做后盾。春祭的细节还在进一步完善中,这个百年后的第一次春祭是一边探索一边操办的,所以对于这个第一次,形式上以简单隆重做框架 ,以后的春祭要在这一次的基础上改进 ,逐步形成系统,成为一项具有天津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被更多的人熟知。
                                  2007.01.25
                               (新闻来源: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