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文化街翰瑞轩画店举行的“行走青藏线”采风创作汇报展吸引了众多美术爱好者的视线。
2006年,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营,青藏高原行由几千年的梦想已变成了现实 。2006年8月,由天津中青年画家赵俊山、王印强、杨松涛、高博、杨顺和、摄影记者陶爱民组成的“行走青藏线”创作采风团一行六人,在完成历时21天行程千里的青藏行采风活动后,经过三个多月完成了构思创作。
这次展出五位画家作品近50幅,给人以清新、大气和赏心悦目之感。走进展厅,迎面一幅六尺横幅国画《回瞻下山路 但见牦牛群》,是由赵俊山 、王印强、高博、杨顺和等画家合画、著名收藏鉴定家刘光启题款的小写意山水。近景为数头牦牛,两位藏胞,一只小狗,几顶藏族帐篷,在绵延不断、壮丽巍峨的雪山远景映衬下,充满了浓郁的藏族民俗风情 。这幅画构图简洁明快 ,人物面部表情含蓄丰富,情态逼真,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赵俊山的山水画视野开阔,笔墨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他的竖幅大画《穿越天路》,自下而上分为三组画面:下部主景为列车在青藏线上穿越隧道涵洞,暗喻时代列车穿越时光隧道驰进新时代;中部为唐古拉山、羌塘草原、纳木错圣湖和可可西里风光,群山巍峨,草原壮阔;上部为壮美圣洁的雪山和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等。三组画面由铁路、牧场和跨江大桥相联接,结构新颖巧妙,墨色丰满奔放。
擅画西北风情的杨松涛 ,以苍凉瑰奇的笔调和热情奔放的笔墨 , 描绘了雪域风光和藏族风情 。他的《松风林芝天下幽》,将成排高耸的冷杉、神秘的五彩经幡、神奇的藏庙居民等,置于苍茫的青藏高原上,给人以颇多的悲凉沧桑之感。他的《长江源头第一桥》,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淋漓尽致地描绘了长江源头第一桥的雄阔壮美,展现了长江源头的奇异风光,色彩斑斓绚丽,给人以颇多美的遐想。
三位人物画家王印强、高博、杨顺和的30余幅藏族风情人物画各具特色。王印强的写意人物,以特写的手法真实地描绘了充满沧桑感的藏族老太太、漂亮可爱的藏族小姑娘、表情复杂的青壮年藏胞等鲜活的人物形象,较好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及他们的不同命运和环境特征,有较浓厚的神秘色彩。高博的人物画,以工写结合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内心情感,笔法细腻生动,人物特征把握准确,色彩丰富。他描绘的都是女性形象,或坐或跪,或站或立,或背或抱 ,或喜笑或沉思 ,或凝视或观望,画中的狗、牛、羊也颇有情趣。杨顺和笔下的藏族人物,多以粗线条勾勒,主要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背景简洁明快,以大写意手法着意于水墨渲染;画中人物表情丰富、生动,有较强的动感。
这次画展,不仅丰富了2006年的津门美术创作 ,以新题材 、新形象描绘了新人物新的情感世界,是2006年津门美术创作的一个新收获。
2007.01.14
(新闻来源:今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