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武清文化底蕴深厚 民间花会132道会种20个
                                                  
 

  武清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喜爱的花会是千百年来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武清的民间花会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得以保留和继承下来,并在新的时期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据统计,截止到目前,武清区共有高跷会、小车会、跑旱船、狮子会、中幡会、飞叉会、杠箱会、威风锣鼓、武术、腰鼓等民间花会132道,会种20个。
  在众多会种中,尤以杠箱会、飞叉会、威风锣鼓、中幡会等为稀有会种。王庆坨镇的“飞叉会”起源于唐朝,原属京津两地为庆贺大唐盛世而创立的“皇会”中的一个分会种。清代末年,村民方永和组建了“永良叉会”,名噪一时。后来该叉会又改名“庆丰叉会”,新中国成立后,会众一度达到百余人。后因种种原因解放初期自行解散。1992年,在区、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镇又重新成立了“永良叉会”,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目前共吸收会员40余人,会员年纪最大的77岁,最小的仅14岁。飞叉表演时,十余壮汉手执雪亮的三股尖叉,叉上装着“响片”,舞动起来只见银叉翻飞,时而缠身绕颈,时而飞旋腾空,叮当作响,夺人眼目,美不胜收。近年来,“永良叉会”曾多次应邀参加全国和天津市大型庆典活动,并屡获殊荣。威风锣鼓是2001年该区新引进的会种,杨村街工委一街投资近20万元,组成了百人威风锣鼓队 ,多次参加市、区组织的重大庆典活动,场面浩大、阵容威严 ,实乃民间花会之首。这道威风锣鼓是天津市仅有的两道威风锣鼓中的一道。西柳行小车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获得全国民间花会调演二等奖。黄花店杠箱会、高跷会也多次代表天津市进京演出。
  既能健身又能烘托气氛的“大秧歌”是民间花会派生出来的一种表演形式。它起源于解放初期,人们为了庆祝胜利,用红绸子围在腰间组成方队 ,扭起来,跳起来,简单易学 。后来人们又在大秧歌的基础上,演绎成东北大秧歌、彩绸秧歌、彩扇秧歌、地秧歌、健身操、健身剑、健身舞、现代舞等十余个表演形式。目前该区的秧歌队累计已有154支。这支庞大的文艺团队,常年活跃于街头巷尾、社区公园,俨然已经成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一支主力军。
                                   2006.12.22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