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不惑 享受生活
记者:孔子说,四十不惑,41岁的你觉得自己达到这种状态了吗?
于丹:对于生活,我喜欢一个词——“ENJOY”,我很享受自己现在的生活。我有很强大的内心定力,所谓心态不乱,状态不乱。我现在只是事多,但是心并不忙。只要你会分轻重缓急,会安排,享受工作和天伦之乐,就不会冲突。
当然,我有时也觉得,以我现在的年龄和阅历来解读《论语》,我也太年轻。我现在可以有中年的感受,但是什么叫真正的知天命,什么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就敢说我明白了吗?
记者:但是,总会碰到一些你不喜欢却又必须面对的事情吧。
于丹:《菜根谭》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好,“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雁照寒潭, 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有些必须要面对,甚至必须要处理,当然也必须穿越。事情来了,用心去做,最短时间内做完,事情过去了,心里还是一片海阔天空。
记者:你跟女生一起逛街,跟男生一起看球,做你的学生真快乐。
于丹:其实这种感觉我也很享受, 我选择的这个职业为什么是快乐的? 就是我特别享受我的工作过程,也就是说我教的对象永远不是木呆呆的载体,不是知识的载体,是需要被开发的人性。
经典在心 不拘形式
记者:易中天很欣赏你的,你们常常切磋学术吗?
于丹:我们是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那种,我们从来不聊学术。朋友在一起,就是玩。他身上有种知识分子难得的风骨,外在张扬的傲气,可以率意独行,他是一个真性情的文人。
记者:有人说你是“女易中天”。
于丹:每个人只可能成为自己,不可能成为他人。不过,我们都有性情的共同点。
记者:现在,国学大热,有些地方出现了专门教小孩子四书五经的私塾,有些人还发起了恢复汉服的活动。你怎么看?
于丹:孔子说过,“过犹不及”。国学,无论大热,大冷,都是不正常的。国学,作为古典血脉应该被继承,但是,这种继承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形式上的。 现代人多接触一些经典国学, 绝对有好处,但是,我看恢复汉服还是算了吧。就像我常穿西服套装、喜欢爵士音乐、也迷南拳妈妈、爱喝咖啡,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用繁体字写日记、唱昆曲、爱古玩、品茶、研究古典。关键是内心,当经典能够跟你高度融合的时候,它就是一种自然流露,而不是形式的表达。
记者:你元旦又要在《百家讲坛》开讲庄子了。
于丹:我更喜欢庄子,因为,庄子可能更贴近每一个人自在的生命状态。林语堂曾经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中国人在他的社会角色上都是儒家,在他的生命角色上都是道家,儒与道无非一个是兼济天下,一个是独善其身,说白了一个是八小时之内,一个是八小时之外。在八小时之外的人的那种自由闲散、善待生命、处事方式,就是庄子给我们的逍遥游。所谓道不远人,就是孔子跟庄子一直都作为某种元素活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
* * *
于丹其人
41岁的于丹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此外,于丹还是央视新闻频道、科教频道的总顾问,央视《东方时空》《社会经纬》《今日说法》《新闻调查》《对话》《艺术人生》等名牌栏目的策划,并担任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早在通过《百家讲坛》一炮而红之前,于丹已经在电视频道策划、传媒运营策划、城市形象策划、教学科研、传媒研究、影视实践诸多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06.12.03
(新闻来源:津报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