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拍的“ 海河摆渡 ”照片;这是我们家每年拍一张的“全家福合影”;这是我过去在这些城厢的“家”;这是我拍的“津门胡同”系列照片……
在天津群众艺术馆和天津博物馆“一年又一年”摄影展接待处,有许多热情的市民群众,拿着自己封存多年的生活照或保存多年的照片来报名参加本次具有非常意义的摄影展示活动。
静海县的摄影作者孙德民、刘仲元、王瑞祥、郭布景等四位作者,将自己积累了近40年的历史变迁的典型照片整理制作后展现给观众,2005年他们曾在静海举办“小城故事”摄影展览,拍摄题材有根治海河的壮大景观 , 有忆苦思甜、文物考古出土、民兵训练,还有百姓生活故事,记录了那年、那月、伟大的、平凡的、历史的各种事件,用作者的话讲:“我们赶上了,又打开了尘封的记忆。”
今天按下的瞬间,就是明天的历史。家住和平区的张光润老先生,将自己家中的照片,做成了分类的多本相册,并有文字详细注解,按年代分序,他家中珍藏的年代最早的照片是自己奶奶和伯父的,拍摄年代大约在1895年左右,相册中还有1951年拍摄的结婚照片和各个历史时期的印记留影,如抗美援朝、“文革”时期等。杜建国的照片记录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科教兴国”的背景下人们在新华书店读书、选购科技书的瞬间还有过年蒸馒头点红点的大场景照片及街头艺术的场景。陈宝江、王连城、褚启琳报送了照片,失如去的音乐厅、地震慰问、畅游海河、毛主席五卷发行、起士林门前积水、“革命之声”无线电商场、劝业场卖自行车的景观、街头的游行庆祝队伍等。家住河东区的张式彝先生送来了北开渡口、鼎章照相馆、音乐厅旧貌的照片,其中有的建筑现已拆除,在天津永远地消失了,留下的只有记忆和那张张可爱的照片。经接待处同志的登记和摄影家的评点后,这些老照片就直接贴上了展壁。虽然,这些尺寸不一,新旧不同,又多是黑白摄影的老照片,从外表上看起来不是那么光彩、艳丽,但这一张张的照片又无不反映着我市人民群众亲身体验和亲眼目睹的生活经历。一年又一年人们的不同生活和精神状态,不禁让人回想起过去的日子和经历。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生活的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忘却,尘封的记忆又通过这些老照片而恢复,其情景历历在目。我们的生活就是在一年又一年地变化看,我们的感受也在不断地发展着,这种变化和感受与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越来越近。本次摄影展采取百姓零距离地参与、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的形式是以往任何展览都不具备的。它充分地体现了群众参与、自已教育自己、自己娱乐自己的办展万针,实践也将证明它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006.09.12
(新闻来源:天津市群众艺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