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承、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不可挡的全球化大趋势和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特别是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移,人口的大流动,广播电视的普及带来的全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负载着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和手工技艺的传承使命的艺人日益减少乃至死亡,民族的“文化记忆”出现中断的概率大为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遗忘、遭破坏甚至逐渐消失的严重威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普遍推开,其中运用文字、录音、录象、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 ,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主要实施内容之一 。因此,利用数字信息化手段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非常重要,十分必要的。
一、数字化信息与多媒体技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最好方式
借助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方式的一种较新型的保护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以最为保真的形式保存下来。我们现在的保护还紧紧停留在拍照、采访、记录、物品收藏等简单的工作层面上。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可以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料如:手稿、音乐、照片、影像、艺术图片等,编辑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于计算机硬盘、光盘等物质介质中。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其展现,并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受地域范围的限制,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再现真实的历史地理信息,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向大众展示。早在1950 年,中央音乐学院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曹安和教授等专程到无锡,用当时最为先进的钢丝录音机为民间乐人华彦钧(瞎子阿炳)录制《二泉映月》,后人又将其转化成数字格式保存下来。现在大家只要买一张CD或者从网上下载都可以再现当年瞎子阿炳的这段经典音乐。
数字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能更好的整理、收集、记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信息,可以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展示要求与保真效果,更为安全和长久的保存这些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资料数据库和数字化的展示平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风采
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千姿百态。其海量的信息资料,对保存和再现的具体操作有着较高的要求,不能简单的数据堆积,必须在全面调查发掘的基础上,按“数字化”、“多媒体格式”的要求进行加工、整理、分类编码后,再系统化的分类存入数据库。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耗资费力。目前即将开始的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是一个绝好的契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是统一和规范全国普查工作的指导手册,对普查对象的记录与收集进行了规范化解释,使普查获取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等)的分类得以标准化,编码登记、保管存档序列化。在整个普查工作中,我们可以按照资料保存数据化,展示再现多媒体化的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普查作一些补充登记和资料的编辑加工。利用这些数据信息资料,我们可以开发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分成基层版和高级版,基层安装在各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心办公室,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按照具体的分类,把普查的基础资料输入到本地数据库里。通过互联网或数据光盘将数据上传到系统的高级端。将这些基础资料进行数据库整合之后,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我们民族民间文化的网络传播,利用数据库系统资源实现我们民族民间文化的信息化共享。通过网络传播和信息共享来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异地交流和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对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增加了解,增强艺术兴趣,激发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的活力。通过网络交流,还可以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研究水平,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艺术提升。我觉得,这是一个保护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较好方法和思路。例如,数字博物馆就是一种适合于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大众传播的数字化展示平台,它与普通博物馆不同,不仅仅是静态藏品的展示,更是将一些民间工艺制作过程的历史流变,工艺存在的文化状态,民间艺人档案 、民艺品类 、传播方式、制作工艺、民艺品原材料以及民间生活方式等成千上万种文化艺术的全过程进行数字化编程后存入数据库网路。在虚拟的数字博物馆里,可以活态文化的方式展示各种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的具体内容,民间艺术的精髓。比如民间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的印染工艺品,它以手纺、手织、手染的民间工艺,纯真而又朴素、鲜明而又和谐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当我们进入数字博物馆后,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看到蓝印花布制作技艺从种植兰草——制作颜料——雕刻花版——染色——晾晒的全过程。数字博物馆的发展与普及,必将使大众更方便的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各种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现代软件技术的应用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需要注入更多的现代化内容。需要建立一个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综合型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框架,让现代人能够通过电子设备进行观赏并查阅相关文化信息。利用现有的软件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设计已成为发展的需要,这些内容包括 :1、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建立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 。2、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声音、图像检索技术,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3、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获取技术 、多媒体虚拟场景建模技术 、虚拟场景协调展示技术 。4、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方式、使用方式、消费方式、流通方式、传播传承方式等文化存在方式进行再现。
建立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以及图象检索等技术的开发能够提高研究者和保护者查询相关数据的效率,能够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思路、促进创新思维,从而整体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水平。多媒体虚拟场景建模技术就是一种三维动画展示技术,很多的民间技艺很难通过文字语言的形式将其完整地记录下来,利用建摸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虚拟现实等软件技术产生一套数字化的技术程序,通过三维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比如在世界上久负盛名的南通板鹞风筝,它融雕、扎、书、画、绣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其中哨口的雕刻工艺最为精湛,板鹞风筝上的哨口,随大小、形状、材料各异,以及哨面进风口的位置 、角度 、长短、宽窄的改变发出的音量、音质、音调千变万化,加之人们巧妙地将各种音调哨口例题组合,可产生各种奇妙的空中交响曲。对于哨口的大小、形状以及哨面进风口的位置、大小、角度、长短、宽窄等等这些技术参数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归纳,设计出一套相应的软件程序,这样能让设计出来哨口的音质、音调等更为精准;再结合虚拟场景建摸,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将哨口雕刻的过程进行数字化编程,通过三维动画对哨口的制作进行展示,这样人们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欣赏到哨口制作的全过程。板鹞风筝的鹞布上的绘画也颇有讲究,画面精细,重人物,大多是采自民间故事,代表着人们放飞的理想与愿望,数字化保护开发可以对其画面题材内容、风格样式等特征进行数字化的归纳,开发相应的软件及图形库,形成板鹞风筝特色的图形语言系统,并将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将这种民间传统文化的观念基因传承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得到一些部门的重视,开始了一些采集、保护工作,但缺少数字信息化、多媒体展示等现代化内容和手段。开展此项工作的意义不只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传播和信息共享,能让更多的人增加了解,增强兴趣,激发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的活力。让我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得以发扬光大。
2006.09.08
(新闻来源:文化传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