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浙江省儿童艺术剧院上演了一出睦剧《雪兰花》。这是睦剧这一濒危民间剧种沉寂20多年后首次登上舞台,同时也是告别演出。据悉,杭州市西湖区日前进行了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作为浙江省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睦剧,现今在该省仅有10多名演员,其中能上台演出的只有七八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出现如此遭遇的,并不仅仅只有睦剧这一种民间艺术。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民间艺术面临“断代”等报道屡见报端(本报8月29 日A1版曾有报道)。民间艺术后继无人,究其原因是难度较大,不容易学,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这些民间技艺普遍缺乏开发,未能形成经济效益,因而很难吸引从业群体。
目前,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前主要还停留在政府层面,较少有民间经济的介入。以浙江省为例,即使把每年的500万元财政专款全部拨给第一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的64个项目 ,每个项目也仅分到不足8万元,这对保护民间技艺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事实上,许多民间技艺都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比如 :一块雕刻好的木版最多复制500多份,每个字的雕刻费是5元,再加上原料成本,一幅字画的成本在1000元左右。而一本精雕的雕版水印线装书籍 ,售价可以达到上万元。如果能够形成一道产业,其中的利益空间将十分可观。
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而对其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才是最科学的保护。看来,通过政府的扶持和民间经济的介入,运用与旅游、文化、体育等相结合的方式,让民间技艺在市场中靠自身的魅力生存发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方式。
2006.09.06
(新闻来源:文化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