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天堂草原》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悠远的长调、大气的民族器乐合奏、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北京观众将可以在家门口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内蒙风情。9月11日、12日 ,集中展示了内蒙古地区各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歌舞晚会《天堂草原》将于北京保利剧院上演。
  作为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参演剧目 ,《天堂草原》由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创排并演出 。有“歌的海洋,舞的故乡”之称的内蒙古自治区,拥有璀璨的草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资源,在创作人员的精心构建下,《天堂草原》浓缩了草原文化精华,将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以及俄罗斯族独特的风情,以歌、舞、乐的表演形式展现在舞台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天堂草原》中集中展示了蒙古族长调及呼麦 、马头琴 、乌力格尔、鲁日格勒舞、四胡、博克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以及堪称中国文化品牌的蒙古族青年合唱团无伴奏混声合唱的经典曲目等 。其中 ,长调歌曲《牧歌》具有典型的呼伦贝尔音乐风格特征 ,已成为中国民族声乐的经典曲目 ;内蒙古民族器乐合奏《安达》则以蒙古族弓弦乐器马头琴和弹拨乐“图布秀尔”为主奏并加以弹唱组合,将管乐“冒顿·潮尔”、口弦琴与呼麦等混响融于一体,整体上产生了一种空灵深邃的意境。而整台剧目也以壮观的开场和宏大的尾声相呼应,突出了强烈的时代感,展现了草原文化的丰富性和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信心和实力。

                                    2006.09.01
                                (新闻来源:文化传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