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
 

  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和繁荣。日前,新华社记者就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展、“十一五”期间将采取哪些新举措等问题,采访了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
  群策群力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现规模
  随着农村文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文化工作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周和平表示,农村文化建设在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
  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多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家发改委从2002年到2005年投资4.8亿元,用于扶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三年间全国共补助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项目1078个。到“十五”期末,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
  二是实施了重点文化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一些重大有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工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45亿元,地方累计投入达2.5亿元,数字资源量已达到34TB(1TB数据量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依托公共图书馆、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成各级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4756个;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4.6万个,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6万个。
  三是农民自办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在各地农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存在三个“不适应”
  “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等相比,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周和平说,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三个“不适应”,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不适应,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
  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文化投入明显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为农村群众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周和平说:“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到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必须予以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