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小吃
  贴饽饽熬小鱼
  贴饽饽熬小鱼,是家喻户晓的风味小吃。天津一句有名的歇后语:“贴饽饽熬小鱼一锅收(熟)”,就是巧借了该风味小吃之名。贴饽饽熬小鱼的做法是:将鲜小河鱼(民间亦称“小麦穗”)或是小鲫鱼放在锅底熬上,锅沿周边贴上饽饽(即新玉米面饼子)。传统的做法是用柴禾烧灶,并要掌握好火候,熟时一揭锅盖,鱼的鲜味和玉米面饽饽的香味扑鼻而来,令人垂涎。饽饽烤得焦黄带嘎,又脆又甜,小鱼熬煮得软烂咸香。
  对于贴饽饽熬小鱼,民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一户渔家,只有兄妹俩和一个老父亲3口人,父亲和儿子出海打鱼,姑娘在家做饭。打渔人生活清苦,像样一点儿的鱼都舍不得吃,留着好换一点粮食。一天,姑娘准备用玉米面和剩下的一点小鱼煮一锅鱼粥。忽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刮得她连身子都站不稳了。这时,突然一个大水怪向她扑来,慌乱中,她抓起盛酱油的罐子向水怪砸去,水怪大叫一声,跑得无影无踪了,但酱油罐却掉在锅里摔碎了。姑娘想,无论如何也得把饭做出来。于是她先把摔碎的罐子碴拣出来,但酱油已经和锅里的鱼混到了一起。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干脆把玉米面做成饽饽贴在锅沿上烤烙,锅底煮成鱼汤。她盖好锅盖,加大火,不一会儿就烧好了。可父兄还没回来,她怕放凉了,就用小火温着。父兄回来后,一进门便闻到了贴饽饽和熬鱼的香味,哥哥揭开锅,尝了一口,连声说好。于是姑娘就跟父兄讲述了事情的经过,父亲高兴地夸奖女儿说;“真想不到我女儿会有这么大能耐,为渔家驱邪避难,又做出了好饭食,咱就好好尝尝吧”尝后果然味道不凡。从此,贴饽饽熬小鱼这种吃法也就传开了。据说乾隆皇帝在一次出游归来的路上曾经品尝过贴饽饽熬小鱼,对这种小吃十分赞美,贴饽饽熬小鱼也随之名声大振。
  煎饼果子
  煎饼果子,是最具天津特色也最普及的风味食品,以“套”来计算数量。制作方法是:用豆面加小米面调成糊状,用勺盛出放到烧热的平沿锅上,用木制的刮板推成薄薄的圆形,摊成煎饼,然后夹上果子(即油条),抹上面酱、辣酱、撒上葱花等调料食之。近年来,又在煎饼上再摊一二个鸡蛋,成为鸡蛋煎饼果子,较之不加鸡蛋的更松软可口。大部分居民都爱以此做为早餐。
  锅巴菜
  锅巴菜,俗称“嘎巴菜”,是天津独有的风味小吃,约有300多年历史。据说当时一些穷苦的山东人来津,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就把绿豆加米、水磨成糊状,用锅烙成煎饼并切成柳叶细片,这就是所谓的“锅巴”。然后挑着提前制好的卤子和小料到大街叫卖,既可当稀食,也可做主食。到20世纪30年代,制售锅巴菜的摊、挑遍布全市,有字号的坐商已有10多户,质量也不断改进、提高。创始于清朝的“大福来”锅巴莱铺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其制作的锅巴菜多味混合,清香扑鼻,吃到嘴里,卤子滑润,“锅巴”香嫩有咬劲,腐乳的咸香,麻酱的面香和芫荽的异香,激人食欲大振。如今,锅巴菜仍是人们早餐不可缺少的食品,同时,它也以其独特的风味享誉全国并吸引着外地游客。
  炸蚂蚱
  炸蚂蚱,是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曾以其色、香、味俱全而风靡一时,吸引了众多的食客。蚂蚱即蝗虫,立秋季节,蚂蚱正肥,也是最好食用的时候。制作方法为:把蚂蚱去掉翅膀,用油炸至黄褐色,捞出后,在有酱油、醋、香油、葱、蒜的佐料中浸一下,再空干。吃到嘴里,酥、脆、香、鲜,味道极佳,如夹在热饼中吃,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天津有句歇后语,叫做“烙饼炸蚂蚱——夹(家)着吃去吧。”由于旧时普通居民中的食用油是有限的,因此多采用炮(音bāo)制而成,即不用油炸,而是用锅干炮。近年来蚂蚱越来越少,炸蚂蚱这种饮食风俗也逐步趋于消失。
  石头门坎素包
  石头门坎素包,是深受大众喜食的素食小吃。由于漕运的影响,当年的宫南、宫北大街(今古文化街)非常繁华。天后宫附近的素餐馆“真素园”总是食客满门。而现今的“石头门坎素包”也就是当年的“真素园素包”,其所以改名,并非店主之意,而是食客所赐。真素园开业时,店址临近海河,每到夏日,连日大雨,这一带的住户、店铺常被水浸泡。真素园的店主为了防水入店,便在门口垒起一道石头门坎,这一特殊的标记比“真素园”3个字更容易印在食客的脑中。因此,食客常说:“到石头门坎吃素包去。”就这样,石头门坎素包之名就流传开了。后来,这家素包店迁至鸟市大街。虽然石头门坎已不存在,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石头门坎素包”。石头门坎素包的特点是薄皮大馅,有咬劲,馅中共投入19种副料,均为各地的名品,其中有河北小磨香油、吉林优质木耳、石门一级花菜、北京腐乳、纯绿豆粉皮、上等口磨、人工培植豆菜、上好芝麻酱、素白香干、油炸面筋等等。因此,前来品尝的人无不称赞其美味。
  果子
  果子,是民间最流行的早餐品种之一,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棒捶果子。人们最喜欢趁热就着烧饼或卷大饼食之。制作方法是:将明矾碾成末,与碱面和盐一起用温水化开,然后倒入面粉,和成面穗,揉成面团,反复揉到有柔软性时,再将其光面朝上,用油手拍干,抻长,使之成长方形面皮,用刀从面皮的一端顺序剁出约8至10厘米的长条(要求是横劲竖开,竖劲横开)。两手捏住条的两个头将其抻长。用擀面杖擀成5至8毫米厚的长条,然后用刀顺切宽约12至15毫米,长60毫米的长条。将剁下的小长条用手拍干,每两条一正一反的提起来,捏住两头,抻成长300毫米的长条,以拇指和食指轻捏剂头,平放入油锅,待果子浮上来后,立即用木筷子调顺翻个,稍炸,再翻个,炸至老黄色,夹出沥油即成。因其形似棒捶,故称其为“棒捶果子”。后来,根据果子的不同形状,派生出果头、果蓖儿,乃至糖皮儿等果子类食品之名称。
  杜称奇火烧
  杜称奇火烧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杜称奇的火烧有个绝招,就是用大葱和大茴香先把油炼制一下,然后再合酥。这种方法使它的火烧味道分外纯正、清香,成为津门较有名气的风味食品。50年代以后杜称奇的品种进一步翻新花样,烙出红果馅、豆馅、甜咸等火烧。至今,这一风味小吃仍在津门的小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捂豆
  捂豆,是天津独有的一种小吃。旧时,每逢清晨,大街小巷都可以听到“捂豆”的叫卖声。捂豆的原料和制作法比较简单,先将蚕豆放在水里浸泡,一种个大的蚕豆,是淡褐色的,可泡至裂缝,但不一定要钻出芽来。另一种个小的蚕豆则必须泡得钻出芽来以后,放五香料和盐煮之,一直煮到烂熟才卖。卖时盛在一个木盆里,上面加盖棉套盖,越热,香味越足。
  老豆腐
  老豆腐,是民间的传统小吃,多佐以果子、馒头、烧饼、玉米面窝头等等,做早点食用。传统的老豆腐多是清卤制法,卤用花椒油、辣油、韭菜花、麻酱、蒜泥、腐乳、香椿等多种调料制成,豆腐点得稍老,配起来食用,鲜美清香,软嫩味醇。
  面茶
  面茶,是一种独特的风味早点。制作方法是:用糜子面熬成粥状,然后撒上事先制好的芝麻盐和麻酱即成。
  茶汤
  茶汤,是将秫米面用凉水调开,然后用开水冲熟,上面撒上红糖、白糖、青丝玫瑰、葵花仔仁、核桃仁等,味道香甜适口。卖茶汤最典型的标志是煮开水用的龙嘴大铜壶,卖茶汤者操壶冲茶汤的动作颇具表演性,其技巧非一般人所能。
  三鲜锅贴
  三鲜锅贴,以“正和”三鲜锅贴最为著名。它选用鲜虾仁、鸡蛋、鲜猪肉作馅,加之馅中按季节不同放入少量的蔬菜,使人久食不腻。“正和”锅贴制作精细,先在铛上抹油,锅贴上铛后一淋水,立即冒出热气,然后猛盖铛盖,大气就进了生胚,待锅贴熟了,打开铛盖,再往铛上淋一次油,将锅贴底面煎成金黄色,内鲜外香,十分可口。
  羊肉圆笼蒸饺
  羊肉圆笼蒸饺,原本是天津回民风味小吃,近年来许多汉族人也都喜欢食之。最著名的是全来顺圆笼蒸饺,其特点是采用新鲜牛羊肉各半,半烫面,色白口松,不膻不腻,蒸饺呈菱角形,光亮透明,馅中冬季配以白菜,夏季配以西葫。
  小枣秫米粥
  小枣秫米粥,是用秫米熬成的稀饭中加有小枣和糖,粥熬得烂熟粘稠。旧时,街头有许多挑担销售秫米饭的小贩,他们备有碗筷让食客趁热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