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食品“三绝”及风味小吃
天津地区丰富的物产资源,为发展北方风味食品提供了优厚的资源条件。天津的传统风味食品,品种齐全,花样繁多,且各具特色。因其用料实惠,操作技艺精湛,风味香醇、营养丰富,不仅为天津人所喜爱,也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青睐。
特色食品“三绝”
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为天津名优食品“三绝”之首,它在制馅、和面、揉肥、擀皮、捏包、上灶等各方面均有自己独特的操作方法。首先在制馅过程中有严格的投料标准,即:净肉1斤、生姜1钱、酱油2.5两,水8.5两,净葱l.25两,香油l.2两,味精6钱。并且净肉要按七成瘦肉,三成肥肉搭配。和面时水温要根据季节来变化,一般情况下用温水,采用一拱肥(发面搭死面)的方法。揉好后放一会儿(俗称“行”音xíng),发酵后即用。死面起“骨头”作用,发面起“肉”的作用,这种面的优点是不透油,有咬劲,面皮光泽度好,软硬兼备。擀皮时要求达到薄厚均匀、圆,大小适当。每个包子装馅3钱左右,捏包时要求褶花均匀、整齐、美观,形似白菊待放。关键的环节是上灶,掌握火候要恰到好处。
传说在清同治八年(1869年),靠运河码头侯家后的刘记蒸食铺招了一个徒弟,姓高名贵友,他就是后来狗不理包子的创始人。那时饮食业有个规矩,新来的徒弟一不喊姓,二不叫名,一律叫乳名。高贵友的乳名叫“狗子”,该店同仁及熟顾客均喊他“狗子”。高贵友学徒期满后辞职出号,自己在侯家后摆包子摊,积累点资金后,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自己投资经营包子铺,取名“德聚号”。他对包子进行了改革,使包子不但好吃,而且外观漂亮。其形状要求为菊花项,抓髻扣,他把包子与漂亮的花连在一起,把物质享受与精神满足同时赋予了顾客。在经营中,高贵友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他的包子重量比别处大一成,价格比别处低一成,而且为了保证质量,剩下的包子决不回屉再卖,因此赢得了顾客。因为热乎乎的包子既可以坐着吃,也可以站着吃,简便而又实惠,因此每天吃包子的人很多,需要等候。有的顾客就问这问那,高贵友语言不佳,有时就回答不出,熟一些的顾客知道他的乳名,就笑着说“狗子不理人”,这话被当时天后宫的一位道士听见了,就对高贵友建议说:“人家说你狗子不理人——狗不理,你不如把德聚号改成狗不理,又新又奇,准能招揽顾客。”高贵友接受了老道长的建议,就挂起了“狗不理”的牌子。距侯家后不远恰有一座兵营,那带兵的将领竟也前来品尝。果然甚是可口。于是他灵机一动,给当时的直隶总督袁世凯送了两大提盒。袁世凯品尝后,亦觉味道不同寻常,故又派人提了2盒进了北京紫禁城,请慈禧太后品尝民间野味。据说慈禧吃着很是可口,就经常派人买狗不理包子。从此,狗不理包子也就身价倍增了。
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因炸糕店紧靠耳朵眼胡同而得名。它以选料精细,风味独特而脍炙人口,是天津久负盛名的名优食品。耳朵眼炸糕色泽金黄,外皮酥脆而不艮,馅鲜嫩而不干,细甜爽口,香味芬芳。凉了以后,只要用微火一烤,仍然保持其质量和风味。耳朵眼炸糕的制作技术要求非常严格,首先是豆馅的制作,用红小豆10斤,加10斤水放在锅内,先用旺火,后用慢火煮,直到豆子用手一捻即烂为止。然后用刀将煮好的豆搅碎;在锅内放少量水,加15斤红砂糖,熬至起小泡时,把搅好的豆馅放入翻炒1小时即成。其次是皮面的制作,把江米15斤,黄米15斤,大米10斤,放入盆中用凉水泡5个小时,然后用水磨成浆糊状,倒入布袋里,用石头压成干面为止。和面时100斤米面要用30斤水,并需加适量的肥和碱。炸糕的包制过程非常独特,取一块和好的米面,按成圆状,然后用尺打入豆馅,两手收口即成。要求皮的薄厚均匀,一般2两重的炸糕,皮是1.3两,馅是0.7两。炸制时要采用芝麻油,一般炸20分钟左右即成。
耳朵眼炸糕的第一代掌柜刘万春,最早是推着独轮车走街串巷流动售货。后来,与他外甥张魁元合伙,在北门外大街租下一间8尺见方的脚行下处,挂起“刘记”的招牌,办起了炸糕店。
由于刘万春的炸糕选料和制作精细,物美价廉,因而在众多的炸糕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赢得了“炸糕刘”的绰号,买卖日渐兴隆。逢年过节时,人们借“糕”字的谐音,取步步登高之意,争先购买,互相赠送。尤其是炸糕店附近估衣街和针市街中经营染料庄、当铺、银号的山西等地客商,每逢家中生孩子、过生日、办喜事、寿事时更是提前预约,大量购买,使得炸糕生意蒸蒸日上。
如今,耳朵眼炸糕己成为天津地方名吃走向世界。
桂发祥麻花
桂发祥麻花,又名“十八街麻花”,其麻花的特点是香、甜、酥、脆,色泽及造型极其美观,且存放数旬而不变质。它的制作过程独特,制作工艺严格,坚持一袋面一和,并随时根据面粉的质量而调配油酥的大小,视气温的高低变化来增减肥和碱的剂量。十八街麻花中用油和糖的比重较大,它的麻花中夹有一棵酥条,是以桃仁、青梅、桂花、青红丝、闽姜、麻仁及香精水等多样小料配制而成的,以此和麻条及白条拧成5个花而成。炸制时一律用花生油,微火炸透。一锅麻花要炸半个小时以上,出锅后再放上碎冰糖块即成。其规格齐全,小到1两1个,大到一二斤1个,能满足各种顾客的需要。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了它的风味特点,因此也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特别是它具有储放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等特点,更成为中外游客来津必尝、必购的名优传统小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