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
  居民不仅喜食面食,兼食玉米杂粮,而且还喜食稻米饭。
面食 主要以小麦面粉制作的食物为主。
  馒头 是最典型的面制主食,有发酵馒头、糨面馒头、馅馒头之分。发酵馒头的制作方法是用酵(俗称“面肥”)发面,面发起后,兑碱使之不酸,然后切或揪成面剂(俗称“剂子”),揉成圆形上笼蒸熟即可。糨面馒头最具天津特色,其制作方法是在上笼蒸以前,在面里糨进大量的干面粉、果仁酱,反复揉合,稍等,然后上笼蒸熟。这种馒头外观漂亮,吃起来很有“咬劲”。馅馒头是在馒头中包进白糖、红糖或枣泥、豆馅,上笼蒸熟,一般作早点用。
 花卷 是由馒头引伸出来的一个品种,分为发面花卷和烫面花卷两种,其制作方法与馒头的不同之处就是要把面擀开成片,垫上油、盐或五香面,然后卷成各式花样再上笼蒸熟,香、咸可口。因烫面花卷制作时不用面肥发面,而是用开水和面,故也有称之为“死面”卷子。
  蒸食发面食物如果做成扁圆形的,也称为“蒸饼儿”,若是以糖做馅,可做成三角形,这种食物亦称“糖三角”。汉族居民过春节时家庭制作的发面蒸食,花样品种更为多样,有加枣卷成的枣卷儿,有精心制作的枣糕,也有做成宝塔形的枣塔糕,还有里面包上豆沙馅,外面做成刺猬、猪等各种动物造型的豆沙包等等,这些蒸食,都要在蒸熟以后用食色点(俗称“打”)上红点,以象征吉祥。“二十八,白面发”这句俗谚,讲的就是农历腊月二十八开始就要制作蒸食,大年三十以前做完,然后全部放在大竹篮或大缸中储存起来,以备过年期间食用。因天津的传统习惯在正月里是不做饭的,所以一般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甚至要吃到出了正月。这种习惯在近几年正慢慢地转变,一般家庭只是象征性地蒸一小部分,很少有大量制作的情况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些快捷食品应运而生,特别是近年来市场上所流行的自发粉,免去用面肥发面的工序,随用随和,省时省力。同时,市场上还出现了一种半成品速冻馒头和花卷,食用时,蒸热即可,极其方便。还有一部分人直接购买成品蒸食,从而使人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这也形成了一种时尚。
  饼的制作一般用铁锅、饼铛(音chēng,平底铁锅)或砂陶制的支儿炉烧、烙而成。饼类面食可分为发面饼、家常饼、脂油饼、葱油饼、烧饼、烤饼、春饼、馅饼、金裹银饼等等。
  发面饼 是把面发好后(发面的方法与做馒头时发面相同)切或揪剂,擀圆,直接上支儿炉烙成。而家常饼则不用发面,只需加水把面和得熟透,然后把面擀开,加上油、盐、卷好,切或揪剂,擀圆,上支儿炉烙成。20世纪60年代,粮食紧缺,白面供应不足,民间还流行吃一种白面和玉米面两掺合的饼,天津人称之为“金裹银儿饼”。制作方法是用白面剂包上玉米面剂,然后擀圆,上支儿炉烙成。如今,这种食物已退出天津饮食习俗的历史舞台。以前烙饼用的支儿炉虽然在近几年绝迹,但人们仍用铁锅或饼铛制作家常饼。
  春饼 是立春时食用的节令主食品种,其制作方法独特,和面后做两个剂,擀成很薄的圆形,中间抹油后把两张饼合二为一,然后上支儿炉烙成。这种饼吃的时候要把两片揭开,夹上炒鸡蛋或合菜。近年来春饼己经不局限在立春时食用了,其食用的时间范围正在逐渐扩大。
  油饼 是旧时汉族居民经常食用的食品,又称“脂(音zī)油饼”。制作方法是先把和好的面擀开,卷上切碎的脂油(即猪油,俗称“大油”)和葱花等,做成剂子,擀圆,然后在铁铛里用脂油慢火煎熟。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增强,认为多食大油有损健康,此饼遂被逐渐冷落。
  葱油饼不用脂油,只卷上葱花,然后烙的时候不断地往饼上点豆油或花生油,这是旧时中下层人家改善生活时的理想食品。凡吃这类食品时,都要配以稀饭或玉米粥等。
  馅饼 是一般居民经常食用的主食。制作方法为:和面做剂,擀圆后包上馅。汉族人一般以猪肉、蔬菜和馅,回族居民则采用牛、羊肉和馅,然后上铁锅用油煎熟,吃馅饼一般都配有稀饭。20世纪40年代以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每逢夏季,人们不愿意烧火做饭,都喜欢到街上去买馅饼,因此当时出售馅饼的小贩相当普遍。
  面条 是民间极为普通的一种主食,在机械化制作面条出现之前,是家庭手工制作。制作方法为:先和面,面要和得很硬,俗称“杠”。然后用擀面杖擀成薄片,撒上干面粉,折叠在一起,切成细条。面条的吃法有很大差别,主要有捞面、炒面、面汤之分。拌着吃的统称作捞面,又可分为四个碟面、麻酱面、炸酱面等。四个碟面是以卤配以4碟炒菜和菜码组成。卤的制作比较讲究,将锅烧热后放入花生油,先用葱、姜呛锅后放入肉、木耳、花菜、香菇、香干、面筋、虾仁等料,加水煮开后用淀粉勾芡,再把调好的鸡蛋飘撒在上,卤即做成。四个碟面中除2碟炒菜可任意配制外,其余2碟必须是1碟炒鸡蛋和1碟菜码(用几种青菜和青豆、黄豆配制而成)。四个碟面是最具天津特色的食用方法,相比而言,麻酱面、炸酱面的吃法就简单的多,除拌上酱外,只需配以菜码即可。麻酱是用水将麻酱调稀,加少许盐,吃麻酱面时,醋、蒜和花椒油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尤其是夏天,吃麻酱凉面的人家更为普遍,这种面吃起来凉爽可口,老少皆宜。炸酱是用肉丁、面酱炒、炸制作而成。捞面,是民间喜寿大事时的必食食品,称做“喜面”或“寿面”。此时都要吃四个碟面,而不能吃麻酱面和炸酱面。旧时,捞面面条大都由自家制作,只有喜、寿等重大家事待客时,方到切面铺购买。那时以“铁丝王”切面铺的切面最为著名。
  面条的种类和吃法还有许多种,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机制面条大量出现并占据了主导地位。除了普通的宽条面以外,还有一种极细的面条,称“挂面”,这种面被普遍地用于制作面汤。此外,用机器压出来的一种鲜细面条则被用于制作炒面,方法是先上笼屉蒸熟,然后再用炒锅加油,依次放入肉丝、蔬菜丝、细面条反复翻炒。炒面至今仍是普通居民中经常流行的主食之一。现今,手擀面又重新成为人们喜食的面食,饭店和街市上都可以买到成品。 
  包子 是一种大众化的主食。制作方法为:发面后,擀剂成片,包上馅,中间捏褶,然后蒸熟即成。馅的品种,有三鲜馅(肉、海鲜、韭菜)、肉馅(亦称水馅)、素馅(主要是蔬菜、果子、粉丝、虾皮等)、瓜馅、菜馅(蔬菜与肉混合)等。天津的包子享誉全国,以“狗不理”包子最为驰名。另外,还有老字号“石头门坎”的素包和近年来兴起的“鸭油包”、“肉皮包”等。
   饺子 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食品,也是天津人最喜欢食用的主食之一。民间有句俗话;“好吃不过饺子”,还有“饺子就酒,越吃越有”。可见天津人对饺子的喜爱程度。而“饺子就酒,越吃越有”,不仅表达了人们对饺子这种食品的喜爱,还有一种心理上的企盼,希望日子能越过越红火。
  在民间春节的饮食习惯中,饺子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从正月初一到十一这10余天中都有许多吃饺子的较明确的食俗惯制:“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赚”到了初五又要包饺子,谓之“捏小人”。
  在给亲朋好友出远门送行时,一般都以饺子为主食,即所谓的“长接短送”,送行饺子,是希望出行者尽早归来,并以此来表达良好的祝愿。
  饺子的制作方法是:和面(面要和得不软不硬,而且有劲,这样包出来的饺子才爽口好吃)做剂后擀圆成片,包上馅(馅有肉馅、三鲜馅、素馅、肉菜混合馅之分),捏褶要出沿,然后用开水煮熟即可食用。
 合子 实际上是饺子的一种变形,它们的区别是形状不同。包法是:用2个面皮中间加上馅,上下捏合呈圆形。合子除了可以煮着吃,还可以用油炸着吃。因为合子喻意全家和和美美,所以不少人家在包饺子的时候都喜欢包几个合子,取其吉利。民间春节期间有“初三的合子往家赚”,“合子加八,越过越发,合子加九,越过越有”的俗谚。正月十一还要吃合子,谓之“合子拐弯”。
  锅贴 制作方法与饺子类似,只是在捏制时两头不封口,吃的时候不用水煮,而是用油煎制而成。其成品外焦里嫩。
  回头(音tōu) 是一种与锅贴类似的食品,但较之锅贴要稍大,包的馅也多,呈长方形,两头不封口,而且要向中间褶回,叠上即可,用油煎制而成。食用时佐以醋、蒜。
  馄饨 俗称“猫耳朵”,也是一种包馅的食品。制作的方法是:将面皮切成方块形,放上馅后,对角折,使之形成三角形,然后再将其中的两个角捏在一起,形状极似猫耳朵。用高汤煮之,兑好盐、味精、冬菜、虾皮等调味品,连汤食之是较为普遍的早餐食品。
  烧麦 与馄饨的做法相似,只是要将两块方块形的面皮斜角叠在一块,包上馅后,从上面将各角自然聚在一起,中间捏实,上笼蒸熟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