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
天津是相声的重要策源地,是培养相声名家的摇篮。相声,是一种幽默的语言艺术,讲究说、学、逗、唱。说一段儿,有头有尾;学一段儿,学谁像谁;名角儿逗一段儿,一说一捧;唱一段儿,几可乱真。说相声时,既要“抖包袱”逗哏,又要装傻充楞,惹人发笑。相声,有单口相声(一人说)、对口相声(一逗哏、一捧哏)、三人相声(1捧、1逗、1腻)。相声分“贯口活”、“子母活”、“倒口活”、“柳活”、“灯迷”、“说字意”、“西江月”、“绕口令”等。
名角儿清末民初时期,天津出现相声演员,他们多是北京和天津人。起初多在城市贫民集中的西城根、北城根以及三不管、谦德庄、鸟市、河东地道外等地带撂地为生。后来逐渐发展到席棚演出。这时期,天津相声界的代表人物有名扬北京的“八德”,即王德龙、马德禄、李德扬、焦德海、刘德志、张德泉、周德山、李德祥。其中李德扬(艺名“万人迷”)最受欢迎,有“笑话大王”之誉。“八德”杰出的表演技艺,为天津相声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后,相声的演出开始由席棚进入茶社、戏院,如西南角的“山泉”、北大关的“志诚信”、侯家后的“义顺”、北门西的“宝和轩”等茶社。相声演员最集中的是南市东兴市场的“连兴”茶社和东北角的“声远”茶社。此期间,天津的这些茶社荟萃了全国优秀的相声演员,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丰富各自的表演技能,促进了天津相声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相声在天津的繁荣。与此同时,在激烈的表演竞争中,许多著名的相声演员脱颖而出。如张寿臣、 马三立、常宝堃和侯宝林等。
“常氏”一家可谓是天津相声世家。从长辈常连安算起,其子辈有: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孙辈有常贵田等,都是天津著名的相声演员,并于五六十年代活跃在天津相声舞台。曾举办过三代同台的“常氏相声专场”,至今仍为天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驰名中外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于40年代活跃在天律的相声舞台,并在天津成名。
20世纪20至40年代,天津还有许多受观众欢迎并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相声演员。如刘宝瑞、赵佩菇、郭荣启、戴少甫、于俊坡、朱相臣、阎笑儒、刘奎珍、下长友、于世臣,于宝林、耿宝林以及女相声演员于小福、于佑福、来小如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的相声舞台上,除了健在的那些老相声演员继续演出外,又涌现出了一大批相声表演人才。如刘文亨、苏文茂、刘文真、高英培、范振玉、冯宝华、王文玉、王凤山、魏文亮、孟祥光、李伯祥、杜国芝等。他们与老相声演员们一起,在挖掘传统相声段子的同时,又创作了大批优秀相声节目。 双簧 与相声为兄弟曲种。为2人合作的说唱表演形式,即1人用白粉涂眼部与口部,再备一绳圈绑两小辫儿,套于头上,如儿童玩耍一般地坐于桌前,做各种滑稽怪像,只张口,却无声;另一人只有声,而不见人,隐蔽于前面表演者的身后,效唱各种曲目。如鼓书、京剧、民歌、市声、哭笑等。每学唱之尾,间加以笑料。而前面表演之人,随声张口的口型要与身后之人的说唱完全吻合,如出自其一人之言,以此博得台下人哄堂大笑。在当时擅演双簧,并为人所称道的当推皮恩荣和李德祥。他们演出的有时调《绣团龙》、西城板《贺龙衣》、京剧《战蒲关》、评书《大破孟州》等,都很出色。特别是其合演的《耍猴》、《千金全德》等,为其拿手节目。
此外,能演双簧者,还有孟吉春、大苹果父女及姚文彬父子等。此艺流传时间不长,只二三十年之久,40年代已成绝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津市曲艺团为挖掘传统曲目,也将双簧偶而搬上舞台。民间团体或聚会活动亦以其作为娱乐节目偶尔演出。
太平歌词 原从属于相声。20世纪20年代就有艺人在露天(明地)演唱,它一直被作为相声的基本功,也是相声艺人招揽观众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的演唱形式为“干板数唱”,即演员一边数唱,一边用左手持两块竹板击节。击节处为每小节的板,右手间或以手势辅助演唱。体裁有大段、小段两种。大段百句左右;小段一般二三十句。唱词为上下句对应形式,以7字句、10字句为主,通篇为一辙。除竹板外,无伴奏乐器。50年代前比较流行。有许多著名艺人如吉评三、荷花女、秦佩贤、王光麟等。其中王光麟对太平歌词进行了大胆改革,加强了旋律性,使其脱离了相声,进入了杂耍园子,成为一个独立的曲种。太平歌词的著名曲目有《劝人方》、《饽饽阵》、《韩信算卦》、《太公卖面》、《堆兵做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