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大鼓
20世纪初,由冀中滹沱河畔传入天津,在当地叫“梅花调”。为了与梅花大鼓相区别,天津人就将来自河北大清河和子牙河的艺人所唱的大鼓,称之为“西河调”,进而称之为“西河大鼓”。
那时到津的江湖艺人中,唱的以西河大鼓最多。他们专唱成本大套的所谓“蔓子活”,说一阵、唱一阵,每场都叫满座,这些人走在马路上,常将大鼓塞在钞禡子里,搭在肩头。弦子鼓子朝上,倒扛在肩上。内行人一看便知是走江湖的大鼓艺人。祖师是周庄王,分徐、梅、胡、赵四派,都是朝中大臣,后流落江湖卖艺。
西河大鼓传入天津后,以郝氏一派独占优势。郝家两三辈人多业此曲。郝韫霞为郝家宠儿,各书场争相罗致,号召力强;也有焦秀兰和焦秀云姐妹,往来于京津两地演唱;再有韫桂荣、王韫芬、小韫芬、马增芬、朱学贞等女艺人,驰骋舞台,各有特色;还有被誉为“西河之冠”的王讽咏,她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于南市燕乐升平与刘宝金、小黑姑娘的京韵大鼓、万人迷的相声等几位“底角儿”(压大轴的)同登台时,能自挑大梁,码居大轴,继其后而独挡一面。她的“蔓子活”临阵无俱,早晚演出。早演全本《薛仁贵出征》,晚上连续演出全本《三国志》,长达两三个月,座未少衰;此外还有男艺人张连仲、四荫亭等,在东兴市场、河北鸟市、地道外、新大路或撂地,或书场,很受人捧场。尤其是马增芬于30年代演唱的《绕口令》,一时间,津门街巷争传,妇孺喜唱,盛行一时。
乐亭大鼓
是铁片大鼓的另一种唱法。20世纪20年代由北京王佩臣传入天津。曲调与铁片大鼓相似,唱腔平稳。词曲简单,通俗易懂。代表曲目有《妓女自叹》、《劝嫖交友》、《姜子牙卖面》、《韩信算卦》、《洪月娥做梦》、《独占花魁》、《芊建游宫》等。
20世纪50年代,王佩臣仍活跃在舞合,并为曲校代课,授徒姚雪芬和新韵霞。
京东大鼓
产生于香河和宝坻一带的农村,它是在民间小调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语言音调逐步发展而成的。20世纪初传入天津市区。从宝坻流落市区的民间艺人刘文彬,经常利用晚上走街串巷演唱他在农村地头上哼唱的民间小调。后来专门撂地演唱,以此为生。京东大鼓便由他命名。代表曲目有《杨家将》、《薛刚反唐》等。刘文彬去世后,其子刘少彬继承了其父的演唱特点,而且能自弹自唱。
京东大鼓的主要乐器,除了演唱者左手挟铜板,右手击鼓外,伴奏乐器主要是三弦。由于伴奏及曲调简单,演出全凭演员的演唱功夫和击鼓技巧。因此易学也易记,故使京东大鼓在津演唱十分普及。特别是七八十年代,天津的群众文化相当普及,京东大鼓时常作为一种文艺汇演的表演项目。尤其是印刷工人董湘昆的演唱,声情并茂,质朴无华,并常常自编自演一些曲目,深受天津广大群众的欢迎。
董湘昆常年坚持业余演唱,对京东大鼓的普及做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