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
  天津是北方的曲艺之乡。20世纪50年代前,曲艺被称之为“什样杂耍”,即吹、打、拉、弹、说、学、逗、唱、变、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说唱艺术改为曲艺,变练艺术改为魔术与杂技。
  50年代前,天津是中国北方曲艺名家的荟萃之地,曲艺观众也以懂行、热情著称。
  天津曲艺的鼎盛期是20世纪20年代。不仅荟萃了北方的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相声、山东犁铧片、山东琴书、河南坠子、奉天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等曲种,还在吸收外地各曲种演唱特点的同时,结合天津当地人的性格、方言及欣赏口味等特点,逐渐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曲种。如天津时调、天津荡调、西城板、卫子弟书、京东大鼓和天津快板等。这些不同  风格流派的曲种,与北方的各曲种汇集一起,轮换演出,缤纷竞彩,争奇斗胜,促进了曲艺在天津的兴旺发达。
  民国二十六年“七七事变”之后,天津曲艺走向滑坡。为此,天津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堃(艺名“小蘑菇”),赵佩菇以及佟浩如、陈亚南等人曾组成“兄弟剧团”,变换演出形式,以反串京剧和化装相声为主,以力求改变曲艺每况愈下的局面。尽管如此,仍是惨淡经营。
  50年代初,曲艺作为一门艺术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失散的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天津市曲艺工作团。1953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天津市广播曲艺团。1962年又将其并人天津市曲艺团,使天津的曲艺界人才济济,群英荟萃,闻名  验曲艺团。1984年,天津又成立了北方曲艺学校,为专门培养曲艺接班人起了重要作用。
天津曲艺种类繁多,按其演出形式可分为大鼓、相声和杂曲三大类。
大鼓
  大鼓类的主要演出道具是扁鼓(用支架支撑)和2片半圆形的铜板。演出时左手的拇指和食指与中指操纵铜板,右手持1根击鼓的鼓槌子,边唱边敲,旁有扬琴、三弦、琵琶等乐器伴奏。大鼓就其各地区的演唱风格不同,又有若干种,在天津比较流行的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和京东大鼓等。
  京韵大鼓,是曲坛上的主要曲种,被称之为“曲艺之冠”。它是在河北木板大鼓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19世纪末,由艺人传入天津,在街头卖唱。由于艺人多用河北地方口音演唱,故天津人称之为“怯大鼓”。为使木板大鼓在津立足,这些河北艺人逐渐用天津音演唱,突出了天津地方色彩,而被人们改称之为“卫调大鼓”或“天津大鼓”。清光绪末年,又吸收了京剧的表演和唱腔,并与民间小曲相结合,特别是在说白和唱腔中淘汰了河北和天津音,而改用北京音,从而使演唱韵味十足,字正腔圆,优美动听,形成了今“京韵大鼓”。天津文人华丹春曾协助大鼓艺人胡十、宋五、霍明亮等,改革木板大鼓唱腔,并整理编写了《战长沙》、《子期听琴》、《拴娃娃》、《大西厢》、《游五庙》等鼓词。
  京韵大鼓的出现,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演唱者也很多。其中早期有成就的演员有刘宝全(曾有“鼓王”之美称)、白云鹏、张小轩等。他们各成流派,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演唱风格。
  在京韵大鼓演员中,宗刘派者居多。较早的有金慧君(小黑姑娘)和现在的小岚云。他们都较好地继承了刘派大鼓的特点,并根据各自嗓音、表演等条件有所变化而各具特色。
  白派京韵大鼓的传人有阎秋霞和赵学义。尤其是阎秋霞,在继承白派艺术基础上,还巧妙地揉进了刘派大鼓高亢挺进的唱法,很有特色。
  此外,骆玉笙所创的“骆派”京韵大鼓也很著名。
  骆玉笙,艺名小彩舞,民国三年(l14年)生于天津,她集诸家之长,并结合自己嗓音特点,创造了“骆派”京韵大鼓。她的演唱既有刘派大鼓的高亢奔放,又有白派大鼓的深沉委婉,并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她的代表作有《剑阁闻铃》、《击鼓骂曹》、《丑末寅初》、《子期听琴》等。1984年,曾为电视剧《四世同堂》演唱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使骆派唱腔通过电视剧传遍全国各地。。2002年,骆玉笙病逝。